了解三種出汗類型及其相關癥狀,是尋找適合的中藥來調理的重要一步。據中醫的觀點,出汗可分為盜汗、自汗和冷汗三種類型。

首先,盜汗是指虛引起的出汗現象。這種類型的人在晚上睡覺時出汗,醒來后則不再出汗。但是會有出汗后的黏滯。此外,這類人還伴有心煩急躁、手腳心熱、口干舌燥等虛表現。不足導致氣外越引起盜汗,可以考慮使用左歸丸、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等中藥來應對。

其次,氣虛自汗是指氣虛的人以自汗為主。即使在靜坐狀態下,他們也會時時出汗,尤其是頭部和背部。一旦運出汗就更加嚴重。這類人通常質較差,容易冒、疲勞,臉較蒼白,舌苔薄白,舌質較淡。氣虛出汗多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或病后質虛弱所致,主要以肺衛氣虛證候為主。可以考慮使用玉屏風、黃芪等中藥來固本止汗。

最后,冷汗多見于虛。出冷汗的人常伴有手腳冰涼,手腳心的還有點涼,后背經常冒冷汗,容易怕冷和拉肚子。這種況多是腎不足或脾腎虛等引起的衛之氣虛。表不能固攝而出冷汗。可以考慮使用桂枝合劑、四逆湯等中藥來調理。

馬醫生觀察到,在臨床中,氣兩虛的病人較為常見。大家可以參考這些信息,自行判斷狀況并進行調理。此外,出汗也是一種排邪排毒的反應。夏季在空調屋里呆著,汗出不來會讓人到不舒服。這是因為寒氣讓孔關閉,汗及邪氣無法排出所致。因此,適當地調節溫和出汗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