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失語是中風患者常見的伴隨癥狀之一,主要表現為語言方面的問題。近年來,中風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導致中風后失語的人數也顯著上升。據統計,在15-50歲腦中風患者中,近65%的患者被診斷為失語癥。雖然失語癥本不會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但由于失語導致的殘疾在中風致殘患者中占有相當比例。失語導致的通困難不僅會降低通效率,還會增加患者的負面緒,甚至引發中風后抑郁癥。因此,如何有效治療中風后失語癥患者,降低致殘率,是當代醫生需要重視的問題。
中醫學對于中風失語的研究在古代醫書中有所記載,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失語"一詞,但對于中風所表現出的言語不利癥狀有相關記載。其中包括"風懿"、"喑痱"、"不語"、"語"等語,但"風喑"并不屬于中風后失語的范疇。在中醫學對中風失語的病因病機描述方面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強調外邪侵機,認為正氣不足是本病發病的關鍵。隨著對中風失語的研究的深,認為中風失語的發生是由于臟腑傷所致。不同的臟腑損傷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失語表現。舌與聲音的產生切相關,舌的運需要的滋養,而心、脾、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會影響的生和運輸,從而導致失語癥狀的發生。
中風失語癥的病機關鍵在于心、腦、舌三者,因此辨舌、辨脈、辨涎為辨證的重要方法。中風失語與心竅、腦竅、舌竅切相關的觀點得到了認同,并且認為病變僅限于舌竅的預后較好,而波及心、腦竅的預后較差。醫生們認為五志過極化火,耗傷氣津,虛則肝失濡養,易乘脾而痰生,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滋膩易痰生,痰日久而化熱。肝為臟易化熱生風,挾痰熱閉阻腦絡舌竅導致本病的發生。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風痰上擾,蒙閉清竅;氣機失調,瘀阻滯;臟腑虧虛,失調。痰毒瘀熱蒙蔽機竅是導致中風失語發病的關鍵。通過對古代名方的研究,醫生們認為中風后失語是由于熱氣過盛、氣壅滯、外阻舌竅所致。
針對中風后失語的治療,中醫提出了多種方法。益氣活、通經活絡被認為是治療中風后失語的主要原則。一些中藥方劑如府逐瘀湯和解語丹被用于治療中風后失語,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針灸療法也被廣泛應用于中風后失語的治療中,如頭皮針、舌三針、管氏舌針、通督調神針等。研究表明,針刺可以促進腦循環,改善流變學指標,減輕腦損傷,恢復語言功能。除了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外,現代技如神經電刺激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治療也被應用于中風后失語的康復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藥治療在中風后失語的康復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藥如多奈哌齊和金剛被用于促進神經遞質的正常功能,改善失語癥狀。康復訓練方法如Schuell刺激法、強制導言語療法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治療也被廣泛應用于中風后失語的康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方法可以通過刺激大腦的重組和重新建立語言網絡功能,改善患者的語言能力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風后失語的病理機制十分復雜,涉及多個臟腑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中醫藥在中風后失語的治療中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并結合現代技制定出了科學有效的康復方案。通過綜合應用中醫藥、康復訓練和藥治療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風后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和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使他們更好地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