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運用,它現了中醫治病的獨特特。然而,一些人對辨證論治提出了質疑,認為它沒有客觀指標,沒有統一規范,導致中醫會診時千個郎中下千個方。甚至有人稱之為中醫的致命弱點。然而,筆者對此持不以為然的態度,并且認為這正是中醫與其他醫學區別開來的特點之一,也是中醫的優勢所在。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醫學理論只要能指導臨床實踐,治愈疾病,就是真理。西醫用西藥治好病是真理,中醫用中藥治好病也是真理。無論是中醫甲用甲法治好病,還是中醫乙用乙法治好病,只要經過醫療實踐的檢驗,就證明是正確的。這與真理只有一個并不矛盾,能治好病就是真理,治不好病就是錯誤,真理當然只有一個。至于通過什麼途徑、運用什麼手段,是可以靈活選擇的。

中醫有許多不同的流派,如經方派、時方派、易水學派等等。有的用藥清新輕靈,有的用藥大刀闊斧,有的用藥簡練悍,有的用藥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雖然各派方法不同,但卻能夠產生相似的療效。俗話說:“用藥如用食”,這句話很有道理。用兵既要掌握軍事原則,又要通軍事藝;既要讀兵書,用兵有法,布陣有方,又要機靈活,出奇制勝,變化無窮,這樣才能達到“用兵如神”的境界。像趙括那樣的“紙上談兵”,死搬教條,是兵家的大忌。中醫用藥,強調辨證論治,對病進行辨證后下藥,就像用兵一樣,既不能死搬教條,固守方,也不能只看頭痛就醫頭,腳痛就醫腳。既要講原則,又要有靈活。喻昌說:“病干變,藥亦千變。”這個變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變,“萬變不離其宗”,是在一定的宗旨指導下的靈活變通,而這個宗旨就是辨證綱領。辨證理論包括八綱、臟腑經絡、氣、六經、三焦、衛氣營等,中醫醫師應該通這些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中醫會診就像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謀之前各自在手心寫下“火”字一樣,中醫醫師在會診時也應該能夠達到相同的目的。但要求各自調兵遣將的部署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因此不需要苛求。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不會對中醫會診“千個郎中下千個方”提出批評。所以,中醫在原則上是統一的,有客觀指標,可以規范化的,前輩稱之為“誰繩”;而在運用上則是靈活善變的,前輩稱之為“權變”。作為一個合格的中醫醫師,就應該備這種“如常達變”的氣質。筆者認為,這正是中醫辨證論治有科學與藝相結合的特點。這不僅不是中醫的致命弱點,而且正是中醫的一大優點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