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辨別“寒熱”時,可以將新陳代謝旺盛稱為「熱」,反之,將新陳代謝減退稱為「寒」。因此,即使溫超過40ºC時,中醫仍會考慮寒證的可能。下面是一例我多年前的臨床記錄,屬于現代醫學的熱病,但經過使用「真武湯」治療后得到了好轉。

診斷經過如下:患者為一名8歲的小孩,于2017年1月20日因溫超過39.0ºC而就診于附近的醫院。該醫生表示有可能轉為肺炎。患者服藥二三天后,溫仍在繼續升高,1月23日出現過譫語,1月25日家屬邀請我出診。初診時,患者安靜地躺著,有時咳嗽,中似有痰但不能咳出,舌薄、苔黃,脈數、浮弱,無食,大便1天1~2次、便溏,小便1天4~5次。當天患者溫是39.8ºC,雖然溫很高,但患者并不口,發病以來,每天僅喝水2~3次,每次只喝一小口。詢問是否惡寒時,患者回答不明確。家長表示患者夜間會胡言語,但白天安靜,不說話,也沒有訴說任何不舒服,只喜歡靜靜地躺著。初診診斷為「太明病」,因此先給予2劑「大柴胡湯去大黃加水牛角、玄參、生地黃」以觀察變化。服藥后效果不明顯,1月27日患者家屬直接將患者帶到某三甲醫院進行吊瓶治療,回家時溫降至37.7ºC。

1月28日,患者突然面浮腫、蒼白,還出現失似的水樣便瀉,溫為39.6ºC,完全沒有反應,家屬非常害怕,邀請我出診。進患者病房的瞬間,我意識到事嚴重了。患者面蒼白,浮腫,脈浮弱、時有脈;雖然溫很高,但全卻沒有一點熱;患者的位類似心臟衰竭死亡患者。患者的母親表示,患兒從一開始就非常怕冷,裹著被子一點也不讓掀開,坐在便上也要裹著被子。患者也不愿意使用冰袋,但家長覺得溫過高,所以強制使用了。我立刻意識到患者從一開始就應該給予“附子劑”來溫煦。首診時使用的「大柴胡湯」有降溫作用,而且吊瓶的寒涼也加重了患者的寒冷癥狀。無論如何,我立刻叮囑患者家長撤下冰袋,并急需多次、量服用「真武湯」。觀察約半天后,患者的面好轉,也有些神了。1月28日至2月4日期間,均使用「真武湯」做加減,每劑藥中的附子均使用了8克。對于一個8歲的兒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用量了。2月5日的早上,患者的溫降至36.0ºC,自發病以來首次恢復到了正常水平,患者也非常神。然而到了傍晚,患者又出現惡寒,溫突然上升至40.2ºC,并且出現了惡寒、全疼痛、無汗的癥狀。我給予了1劑「麻黃湯」進行強制發汗,患者隨即痊愈。

重新反思該患者的病,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患者屬于中醫的“證”。雖然溫高,但并不是“熱”,而是“寒”。最初即惡寒甚,雖然溫上升,但有舌,脈弱,面白,靜臥,無所訴求等明顯的里寒證候。據《傷寒論》中“之為病,脈微細,但寐也”所示,這是一個明顯的病。即便事后很清楚是這樣,但在初診時詢問是否惡寒時,如果能更加仔細地詢問患者是否出現明顯的里寒癥狀,就不會被溫計的數字所迷,并急于使用「大柴胡湯」。這是我個人的治療失誤。我相信,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附子劑”治療,患者也不會到更多的痛苦,恢復也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