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扶正,特別注重在治療疾病時輔助扶正的正氣。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患上冒并到寒氣時,健壯的人可以通過發汗來解表驅邪。然而,對于老年人或弱、正氣不足的人來說,需要在散寒解表的藥中加輔助正氣的藥。這樣可以在驅逐邪氣的同時,輔助扶正。因此,張錫純在使用白虎湯時,會用懷山藥替代粳米,并加黨參,以保護脾胃,實現扶正的目的。對于中醫來說,氣的核心就在于脾胃。我們的正氣和氣從哪里來呢?中醫認為,的來源是脾胃,因為脾胃吸收食的營養質并將其轉化為。因此,中醫認為,脾生。從某種程度上講,發燒是一件好事,它證明一個人的氣比較足,正氣在發揮作用,免疫系統也正常運作。在臨床上,我曾見過一些孩子即使患有肺炎或支氣管炎,也不會發燒,這說明他們的氣不足,無法產生發燒的反應。發燒之后,扶正變得非常重要,同時,愈后的調理也至關重要。例如,一些病愈后,雖然發燒已經退了,嚨痛、嚨發紅、鼻塞、流鼻涕的癥狀消退了,舌頭也沒有發紅,但仍然出現咳嗽。這很可能是因為在患病時用藥過度,損傷了正氣,或者由于孩子本肺脾氣虛,氣不足,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邪氣驅逐出外,導致病邪滯留在,出現長期咳嗽不愈的況。因此,在治療疾病過程中,不僅要驅邪,還要注重扶正,以恢復的平衡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