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疾病是指由機致敏質(如食、刺激氣味、花、藥等)引起的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的疾病,其中過敏鼻炎、支氣管哮、特應皮炎、蕁麻疹、水腫等是最常見的表現。在中醫學中,過敏疾病包含了一些傳統病證,如“鼻鼽”、“漆瘡”、“癮疹”等。中醫認為,過敏疾病的發病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稟賦不足。稟賦指的是人在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素質,這多先天因素的影響。中醫所說的稟賦不足特指先天原因導致的質虛弱和正氣虛損。過敏質是在稟賦傳基礎上形的一種特異質。以“漆瘡”病為例,《諸病源候論·漆瘡候》中提到:“漆有毒,人有稟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亦有自耐者,終日澆煮,竟不為害者”。由此可見,產生“漆瘡”的本原因在于患者的“腠理不”,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腠理實者”不漆毒的影響。

其次是外邪引病。例如,花過敏者只有接才會發病,雖然他們的稟賦不足,但如果沒有外邪的引,他們也不會發病。中醫認為風邪有輕揚開泄、善行數變的特點,而過敏疾病的臨床表現和中醫的風邪致病相似。因此,歷代醫家多認為過敏疾病主要是由風邪引病而來。例如,過敏皮炎和中醫學中的“風瘙”、“風”表現相似,都是由風邪客于腠理,導致經氣不宣、瘙不止。蕁麻疹患者皮上突然出現散在的風團塊,瘙異常,位置不定,正好現了風邪“善行數變”、“風無定”的特點,因此該病也被稱為“癮疹”。風邪常伴有寒、熱、邪等,因此有醫者將過敏疾病以風邪為總綱,分為風寒、風熱、風、風燥等證型,并進行相應的治療。

最后是伏邪致病。伏邪指的是伏而不即發的邪氣,它不僅可以由外邪所致,還可以由傷雜病所致。例如,《伏邪新書》中提到:“而不即病,過后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者而治不得法,病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治不得法,正氣傷,邪氣陷,暫時假愈,后仍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盡病伏,后又復發,亦謂之曰伏邪。”有些人潛藏著父母先天傳的邪毒,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發。另一些人由于先天稟賦不同,后天五臟功能失調,自產生毒邪,并逐漸積聚,遇到因就會發病。過敏屬于中醫學的“哮病”、“證”范疇,它往往是由風、寒等外邪引的“伏痰”、“伏飲”而發病。古代經典方劑“小青龍湯”就是針對這種發病機制而設計的。此外,中醫還推崇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通過祛除伏痰、增強質來預防慢。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對于過敏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扶助正氣是本,規避外邪是日常,而祛除伏邪則是關鍵。

近年來,中醫藥在過敏疾病的防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與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相比,中醫藥更注重調理質和干預“伏邪”,其適用人群廣泛,方法多樣,療效持久,不良反應,因此越來越到患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