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如何應對當季流?太中風證是流的一種常見表現,主要癥狀包括惡寒、發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太中風證是由于素脾胃虛弱,腠理疏松,寒邪較輕而表現出的癥狀。寒邪襲表,束縛衛氣,衛氣不能發揮溫分的功能,則會出現惡寒;寒邪襲表,衛氣起抗邪,正邪斗爭,則會出現發熱;素脾胃虛弱,腠理疏松,衛不固外,營不守,則會出現汗出;寒邪束表,經氣不暢則會出現頭痛;寒邪束表,肺氣不宣則會出現鼻鳴;寒邪束表,影響胃氣和降,則會出現干嘔;舌淡,苔薄白,為寒舌象;寒邪襲表則脈浮,汗出疏則脈緩。

對于太中風證的治療,中醫提出了解散寒,調和營衛的治法。桂枝湯是一種常用的方劑,其中包括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和大棗。桂枝湯的主要作用是解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湯出自《傷寒論》,可用于治療太中風證的癥狀。用法是將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和大棗煎煮后服用。

傷寒和太中風是外寒邪初期的基本證型,其共同的特征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傷寒和太中風的鑒別關鍵在于傷寒無汗,中風有汗。形傷寒和太中風的原因可能與寒邪的輕重和質的強弱有關。質強壯,寒邪較重的人易形傷寒;而寒邪較輕,素脾胃虛弱,腠理疏松的人易形中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外寒邪初期的太傷寒,發熱往往很高。現行的教科書中,常據發熱和惡寒的輕重來判斷寒熱屬,導致大多數人不能正確判斷外病初期的寒熱屬。在不能正確判斷寒熱屬況下,許多人會濫用寒涼藥以應對高熱。然而,濫用寒涼藥可能產生不良后果。因此,對于外寒邪初期,只要出現與惡寒無汗、頭疼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并見的癥狀,就應及時使用桂枝湯,多可通過一次汗出而緩解癥狀。

總之,對于當季流,太中風證是一種常見表現。中醫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桂枝湯,其作用是解散寒,調和營衛。需要注意的是,在外寒邪初期,正確判斷寒熱屬并避免濫用寒涼藥非常重要。因此,在面對流時,應及時就醫并遵循中醫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