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后頻繁嘔吐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本文介紹了一位65歲的男患者,他在胃癌手后三年一直出現噯氣頻繁、嘔、口干、偶有腹脹等癥狀,但沒有腹痛腹瀉,飲食正常,睡眠質量不佳,二便正常。經過中醫辨證論治,患者服用了太子參、姜半夏、陳皮、麥冬、生白、橘皮、刀豆殼、柿、姜竹茹、蘇葉、川連、生甘草、佛手、炒枳實、合歡皮、玉竹、茯神等藥,每日一劑,早晚溫服。經過14劑的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基本消失,復診時況較為穩定。

據中醫辨證,患者的胃氣上逆,素正虛,脾胃耗傷,逆而不降。因此,治療的原則是益氣和胃。方劑采用了橘皮竹茹湯合連蘇飲,并據患者的況進行了適當的加減。橘皮竹茹湯出自《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適用于因病后"正虛邪"而出現的嘔逆癥狀。《醫考方》中也提到了該方的應用,認為大病后中氣皆虛,余邪乘虛里,導致嘔逆。橘皮可以平衡氣機,竹茹可以清熱,甘草可以和中逆,人參可以補虛,生姜可以調理胃氣,大棗可以益脾。太子參在方劑中代替了人參,起到了益氣養的作用。連蘇飲出自薛生白《熱病篇》,適用于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瘥,死者,脾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邪。川連和蘇葉的組合可以開郁降逆,兩藥都有止嘔的作用。

通過這些藥的合理使用,可以補充胃虛,清除胃熱,降低胃逆的癥狀。同時,這些藥的組合不會導致胃部滯脹,也不會導致胃部過于寒冷,因此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這個案例表明,中醫藥在胃癌后頻繁嘔吐的治療中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