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疾病,主要表現為高尿酸癥和尿酸結晶在關節等部位的沉積,尤其多見于中老年男。患者常常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癥狀,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第一跖趾關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痛風關節炎的發病與家族史、飲食失節、過度飲酒、勞累以及神心理因素等切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導致痛風關節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痛風關節炎急發作引起的劇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醫療和經濟負擔。

目前,秋水仙堿和非甾抗炎藥是痛風關節炎的一線治療藥。在急炎癥得到控制后,可以聯合使用苯溴馬隆、別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藥進行治療。然而,這些藥的長期使用會引發胃腸功能紊、肝腎損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患者往往難以接長期服藥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和不良反應。

相比之下,中醫藥治療痛風關節炎有不良反應、安全高、遠期療效穩定、不易復發等優勢和特點。通過采用健脾瀉肝清痛湯加減的治療方法,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納了72例符合痛風關節炎診斷和熱蘊結證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健脾瀉肝清痛湯治療,對照組則使用昔康口服。觀察指標包括主癥積分、中醫癥狀積分、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沉和尿酸等。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的主癥積分、中醫癥狀積分以及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沉和尿酸等指標上均有顯著改善。而且,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沒有出現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和過敏等不良反應,對照組僅有1例酐輕度升高,停藥后逐漸恢復正常,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

中醫學對痛風的認識早期多歸結于“痹證”“歷節病”“腳氣病”等,而朱丹溪則首次提出了獨立的“痛風”病癥。中醫藥治療痛風關節炎的理論主要集中在調治肝脾、抑木扶土、清熱化、活止痛等方面。健脾瀉肝清痛湯是一種組合方劑,其中的藥有清瀉肝火、清熱化、升發清、利瀉濁、健脾扶正、止痛等功效。與此同時,全蝎和蜈蚣等藥有鎮痛、抗炎、提升免疫力等作用。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健脾瀉肝清痛湯治療痛風關節炎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以有效控制關節炎癥,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尿酸水平。同時,中醫藥治療痛風關節炎的優勢在于不良反應、安全高、遠期療效穩定、不易復發。因此,中醫藥在痛風關節炎的治療中有重要的地位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