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孩子余子在年時經常患冒,一旦發病就會咳嗽咽痛,并且高燒數日不退。經過檢查,發現他的咽部扁桃腫大,大小如桃子。由于方便起見,段周決定請西醫進行診治。西醫采用消炎藥進行治療,包括消炎片和抗生素,口服和替使用。剛開始治療還能見到一些效果,但稍微長時間過去后就沒有任何效果。患兒痛苦不堪,大人們也為此焦慮不安。幸好有一位西醫好友建議嘗試通過手摘除扁桃腺來立即治愈疾病。然而,段周擔心孩子年,擔心他可能無法經刀針的痛苦,于是自作主張決定改用中醫藥進行治療。

周竊思到他的孩子自胃氣強盛,飲食過量,腸道必然有積聚的熱量。這些熱量上升并蒸發,再加上日常起居無法注意,導致了寒邪風寒侵襲,外相互應,最終在咽部位形了阻塞,引發了頻繁的咽腫脹、咳嗽和發燒。咽是肺胃的門戶,如果門戶不暢通,外界邪氣就容易進,因此無論如何治療,消除阻塞和散結才是治療的關鍵。雖然西藥可以殺菌消炎,但對于已經形的腫塊(尤其是反復發作形的腫塊),其療效似乎并不顯著,而中藥則有獨特的優勢。

然而,這種疾病的發生本質上是由于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僅僅解表,腸道積聚的熱量無法排出;如果僅僅泄熱,又可能引起邪氣深。因此,應采取表里同治的方法。觀察劉河間的防風通圣散方劑配伍,可以外散風寒,泄熱結,恰好符合這種疾病的病理機制。于是,段周嘗試使用藥防風通圣丸,每天兩次,每次5克,連續服用兩天后,孩子的發燒和咳嗽癥狀就消退了。從那時起,每當舊病復發時,孩子就會服用這種藥,效果顯著。到目前為止,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停用西藥,孩子的扁桃腺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中醫治病有其獨特的方法。就表里治療而言,先解表是常規方法,先治里則是變通的方法。如果表證和里證相互影響,那麼就必須同時進行表里治療。《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中提到:“寒疝知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腹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這種寒疝之所以無法通過灸刺等藥治療,就是因為忽視了表證和里證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所以必須使用烏頭桂枝湯來同時解表和溫里。這種思想在仲景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現,作為從事醫療工作的人,我們豈能不重視呢?紀東濤醫師指出,表里雙解即是指存在表證和里證,脈搏沉重則以清里為主,脈搏浮則以解表為主,這一點非常重要。因此,學好脈診對于我們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