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創造一個方劑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治病療效。當藥的君臣佐佐確定,臨床上有確定的療效后。就會據療效、藥味數量、君藥名稱來取一個方劑名稱,讓人一目了然的知道。例如,六味地黃丸由地黃、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等六種藥,以地黃為君,故名六味地黃丸。六和湯則由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茯苓、藿香葉、白扁豆、香薷、厚樸組。七寶髯丸則制何首烏、菟子(炒)、茯苓、牛膝(酒蒸)、補骨脂(黑芝麻炒)、當歸、枸杞子(酒蒸)制,由七味補肝腎,烏須發之藥組,故名七寶髯丸。此外,還有八珍湯由人參,白,白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地黃,白芍等藥。四君子湯加上四湯,補氣又補,故稱八珍湯。九味羌活湯則由羌活、防風、細辛、川芎、白芷、蒼、生地黃、黃芩、甘草九味藥。其中羌活為主藥,故名九味羌活湯。最后,十全大補湯由人參、茯苓、白、川芎、當歸、黃芪、桂、白芍、地黃、炙甘草組。在八珍湯基礎上加黃芪與桂,補氣之力更強。這些方劑的命名原則都是分、功效和主藥來確定的。通過這些名字,人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方劑的分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