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古古香的教室里,一群著淡藍郎中服裝的孩子們正在相互對視,吐舌頭。然而,他們并不是在調皮扮鬼臉,而是在觀察舌相。這群孩子是參加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宇濤指導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南臺小郎中”班的學生。今年上半年,《福建衛生報》社聯合福州市倉山區衛健局、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研究院,在倉山區創建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南臺小郎中”班活。首批試點學校中,選擇了“識百草”、“探百”、“尋經絡”、“說四診”中的一項作為課程容。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這些“小郎中”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通過生活手,教授們用風趣的語言和鮮活的事例,讓孩子們邊的中醫藥,并了解到一些常見食材也是藥材。他們學習到了按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機抗病能力和促進生長發育的知識。孩子們興地在同桌的背部脊椎的位置,而教授們則親自指導他們。在“說四診”的課堂上,教授們通過圖片展示和生的比喻,教會孩子們如何通過舌頭的形態、澤和質地等外在表現,了解人的健康狀態,并講解相應的改善方法。孩子們聚會神地聽著,津津有味地學習。

6月21日,倉山區實驗小學流花溪分校的“尋經絡”課程圓滿結束。福建省中醫藥科學院的許金森帶領碩士團隊,為孩子們舉行了一場收大比拼。兩隊“小郎中”們競相舉手搶答手部三條經絡的知識,課堂氣氛一直于高。最終,兩隊都獲得了厚的獎品。許金森老師看到這一景,高興得合不攏。他說:“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對中醫知識的理解能力這麼強,他們思維很活躍,表現出對中醫的熱。”其他教授也對孩子們的表現深贊賞。

據了解,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以來,授課老師結合中醫藥典故,采用易于孩子們理解的形式和方法,詮釋中醫藥文化的基礎概念,并將中醫互游戲融課堂教學中,深學生、學校和授課老師的歡迎。孩子們發現中醫不僅好玩,而且實用。通過學習,一些“小郎中”們學會了按迎香來緩解鼻塞,每天早上觀察舌相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甚至可以用所學的中醫知識去幫助他人。

中醫文化進校園活的初衷是為了傳承中醫藥文化,倉山區的多所學校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富學校的中醫文化氛圍。在倉山區第七中心小學,學校利用教學樓屋頂打造了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百草園,為學生提供了接中華傳統文化、中草藥科普和勞實踐的機會。倉山區福灣小學則開設了紅領巾百草園實踐基地,并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中草藥生長記錄觀察”勞實踐活。南臺小郎中們則化中醫小講解員,為同學們講述歷代名醫的故事。

倉山區的學校計劃加大投力度,增設中醫藥校本課程、開設中醫藥社團等,提高全校師生對中醫藥基本知識的認知。他們還計劃開設“百草講堂”、“百草標本館”等,形濃厚的科普氛圍,并舉辦系列中醫藥科普活,讓學生從中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深,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悟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悟生命的好。

通過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孩子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學到了實用的中醫知識。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孩子們的健康理念,還可以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關注家人的健康,并在維護家人健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也為學生打開了通往中醫藥世界的大門,讓他們從小培養對中醫的興趣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