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年中,中醫藥行業走上了一條“逆全球化”的道路。據國家海關總署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中藥出口額從2002年的6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超過60億元,增長了10倍。這個數據似乎顯示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取得了巨大的功,但實際況卻并非如此。
如果你曾經出國,你會發現外國市場上最歡迎的植類藥主要來自印度、泰國和日本,而中藥特別是中藥在這些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為什麼中藥的銷售額增長如此迅猛,但國際市場占有率卻停滯不前呢?這種差異究竟是如何形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同品類的中藥出口占比,就能找到答案。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里,除了植提取之外,包括中藥材和中藥在的主要中藥品類幾乎都在逐漸退出國際市場。如果我們排除植提取這一部分,那麼中藥在過去的20年里走的可謂是一條“逆全球化”的道路。
其中,中藥是最影響的。如果按照國際競爭力和顯比較優勢指數來分析中藥,我們不到惋惜。值得注意的是,中藥和中藥材在2006年到2010年之間為了中醫藥走出國際市場的拖累。
這段時間發生了許多重要事件。首先,歐盟EMA(類似歐洲的食藥監局)于2000年發布了《歐盟傳統草藥指令》,要求所有進歐洲市場的中藥必須以藥品的名義進行備案,并申請上市銷售。然而,在此之前,中藥通常以“膳食補充劑”和“調味品”的方式備案,導致了泛用和濫用的況,最終引發了“馬兜鈴酸藥害事件”。為了給中藥留有充足的報備時間,EMA提供了一個7年的“過渡期”,方便藥企進行備案申報。然而,藥品申報的門檻遠高于食品,因此從2007年開始,大量中藥退出歐洲市場,導致目前幾乎沒有合法的中藥銷售。
與此同時,中藥在國也遭遇了重大挫折。由于含有麻黃堿的中藥保健品引發了多起藥害事故,國FDA在2004年全面售含有麻黃堿的藥品。此影響,大量含有麻黃堿的中藥和中藥保健品被售,這也是為什麼花清瘟膠囊在國被海關查扣的原因,因為其配料中含有麻黃堿分。這次售事件導致超過一半的中藥、中藥和保健品被國售,因此2004年被稱為中藥在國市場的“大災年”。
在歐洲和國市場的雙重打擊下,中藥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崩潰,幾乎退出了國際植藥市場的競爭。全球化對中醫藥來說并非助力,反而使中醫藥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一張“負面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據海關的HS編碼,除口罩外,中國出口量最大的中藥竟然是板藍沖劑!中醫藥啊,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