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中醫角度理解,那就和玄學一樣了。不管你是否相信,我將從中醫和現代醫學的角度給你解釋一下"藥食同源",看看中醫是否最玄幻。

從中醫角度來談"藥食同源",我們需要回到古籍《黃帝經》中。《黃帝經·素問》中有一句話:"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 這句話表明食在中醫看來是決定生死的因素之一。食不僅影響生死,還對人的氣神有影響。《黃帝經·靈樞平人絕谷》中說:"神者,水谷之氣也。" 因此,中醫認為食對五臟起著重要的滋養和協調作用。甚至在中醫看來,食的氣味和滋味也能與有關系。據傳統中醫理論,氣屬,味屬。味道越重,則中越,反之亦然。這種觀點也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所反映。雖然這些理論缺乏理由、證據、出和邏輯,但信者稱之為中醫,不信者則稱之為中醫黑。

基于這種毫無事實支持和邏輯的理論,食就能與治病連系起來。因為在中醫理論中,一切疾病都源于不和所致。《素問·調經論》中說:"夫邪(疾病)之生也,或生于,或生于,其生于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者,得之飲食居喜怒。" 因此,飲食與相關,與疾病相關,所以飲食如同醫藥一般,"藥食同源"就這樣從本上聯系起來了。

中醫傳統理論將這種關聯說得非常直白徹。《太素》中說:"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則謂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以充,即為食也。故但是口資,例皆若是。" 所以,是藥是食全看你怎麼用。這種觀點既玄幻又無恥。

而食治療疾病的藥理作用則更加玄幻。在《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容:"肝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疆,急食咸以疆之,以咸補之,甘瀉之。脾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大致可以理解吧?就是用五味去調和五臟。但你要問酸甜苦辣咸治療臟疾病的原理是什麼?中醫理論可沒告訴你,反正就這麼寫了,信則是中醫,不信則是中醫黑。

然而,一部分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認知相符。《黃帝經》中有一篇專門講述各種飲食忌的章節,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肝病辛,心病咸,脾病酸,腎病甘,肺病苦。" 在現代的理解中,這意味著得了肝病不宜食用辛辣食,得了心臟病不宜食用咸味食,得了脾臟病不宜食用酸味食,得了腎臟病不宜食用甜味食,得了肺部疾病不宜食用苦味食。這些觀點與現代病后飲食護理有些接近。例如,如果是粘稠引起的心管疾病,過量攝鹽分會導致水鈉潴留,加重心臟負擔,這一點是正確的。然而,脾臟病不宜食用酸味食純屬玄幻,因為傳統中醫認為酸味會使肝氣更盛,而肝木又是克脾土的,這樣會使脾胃虛弱的人更加虛弱。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談"藥食同源",我們可以找一篇論文來說明。很多人喜歡喝枸杞山楂泡水,認為其有提振力的效果。雖然大家都這麼說,但不排除這是一種心理作用,即安劑效應。為了判斷枸杞山楂是否真的有提振力的效果,我們可以進行雙盲對照試驗。首先,選擇兩組試驗對象,然后確定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最后觀測指標并得出對照試驗結果。據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因此,現代科學是如何理解"藥食同源"的呢?首先擺出事實:很多人服用山楂和枸杞來提振力,但不排除這是一種"安劑效應"。然后進行實驗:為了排除安劑效應,進行對照實驗。一組服用山楂枸杞,另一組不服用任何藥,對照彼此之間的客觀數據。最后得出對照數據:兩組數據出來了,服用山楂枸杞的一組的客觀數據明顯有差異,說明山楂枸杞的確能對人產生典型的影響。最后給出結論:服用山楂枸杞提振力是有效的,山楂和枸杞有類似藥的價值。

這種現代醫學的邏輯是否比中醫的玄幻理論更有說服力呢?事實上,這是一種典型的廢醫驗藥。雖然很多中醫不喜歡聽,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對中醫的發展只有好沒有壞。總結一下,中醫學中的"藥食同源"源于古代樸素的哲學理論認知,其結論缺乏客觀科學的必要邏輯推導過程,今天看起來只是一種玄學。而現代醫學的"藥食同源"則提供了邏輯路徑,以可靠的客觀數據作為支持,符合我們每一個接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的常識認知。再次證明"廢醫驗藥"不但不是中醫的掘墓人,反而是中醫在現代社會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