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中,辨別虛證和實證是一個容易混淆的問題。虛證和實證的概念如下:比如,一個人出現便,大腸堵塞,這被稱為實證;而一天腹瀉多次,大腸于空虛狀態,這被稱為虛證。在《傷寒論》中,虛實指的是理概念上的空虛和堵塞。例如,出汗多的人可以認為是表虛,而很難出汗的人可以認為是表實。這也是空虛和堵塞之間的關系。諸如氣滯、水、痰飲、瘀、宿食等等這些人的淤堵都是典型的實證病。人可能出現虛實錯雜的況,例如,婦有瘀,但同時出現多汗和寒冷,這時里面的瘀是實證,而表面的惡寒與寒風是虛證。再例如,承氣湯所治療的譫語癥狀是下焦的實證,而頭部因津缺乏而產生譫語癥狀則是虛證。在這種況下,使用承氣湯治療實證可以恢復津,直接補津反而會加重病。因此,在臨床上不能只看到虛就只想治虛,見實就只想治實,需要看清本末主次。對于證的患者,胃導致消化功能較弱,但同時出現便,僅僅瀉實通常無法解決問題,有時大黃可能沒有作用,或者瀉了幾次后又出現便。然而,使用炮附子干姜后,大便卻通暢了。還有一些氣虛的人,無論如何補充氣都無法恢復,辨證后發現存在瘀,使用一些去瘀的藥則能促進循環通暢,使氣迅速恢復。一次,我帶教時治療一個無法懷孕的婦,其他醫生認為是氣虧缺,補充氣幾個月都沒有效果。辨證發現存在瘀,使用大柴胡作為主方,其中包括大黃和枳實,盡管后世認為這些藥會損傷氣,但結果是服藥一個星期后,脈搏明顯充實,與之前完全不同,患者的神狀態也明顯改善。虛實問題在臨床上很容易混淆,尤其在虛實夾雜的況下更容易出現混淆。這需要清楚地辨別因果關系,是虛導致實,還是實導致虛。原則上,需要看哪個病狀更明顯和嚴重,采用抓大局的思路來理。如果實證和虛證都差不多明顯,難以分辨主次,據經驗,以治療實證為主通常會有良好的療效,因為通暢循環會自然產生能量,所謂“要想富,先修路”,如果通路都不暢通,單純補虛和津是難以產生效果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金匱要略》中較多地討論實證,而較討論虛證。虛實問題的藥運用原則與寒熱原則類似,都是明確大方向后盡量避免藥的混合使用。只有在大方向不明確時,也就是虛證和實證難以分辨主次時,才可以同時采用虛證和實證兩個方向的藥。治療實證的藥通常有辛辣開苦的特點;治療虛證的藥則分為扶建中類和甘酸滋膩類,這部分甘酸滋膩的藥和治療實證的藥容易相互影響。就像有些臟東西拍一拍刮一刮就能清除干凈,加上水反而不容易清洗干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