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節,孩子容易進“多病模式”,經常出現咳嗽、冒、發燒、鼻炎、口瘡等不適,讓家長心疼又厭煩。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病嚴重時會立即帶孩子去醫院吃藥或打針,但卻忽視了調理熱的重要。中醫講“沒有熱,不生外”,多數寶寶的疾病都與熱有關,尤其是許多疾病反復出現,都是由熱引起的。為了讓寶寶擁有健康的,媽媽們一定要做好“清熱”的工作。只要發現寶寶發燒,立即清除源頭,寶寶就能減生病的次數,減痛苦,媽媽們也能減擔心。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擅長清熱的經典食療方——三湯。如果我們學會正確使用這三種食材,特別是在理各種由熱引起的病癥時,不需要再擔心孩子常見的許多疾病了。

湯最早記載在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里,因為方子只需要三味藥,而且這些藥材都非常普通,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作為一劑清熱解毒的良方,“三湯”在世代流傳的過程中不斷被優化完善,現在被普遍應用的是以藥更為平和的“葛”代替了寒較大的“公英”,形了由白茅、葛和蘆三種草本植加上甘草組的“三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小兒外邪所致的初期發熱、煩躁不安、口干喜飲、小便赤熱灼痛等癥狀。蘆能夠清除上焦的熱氣,葛能夠清除中焦的熱氣,白茅能夠清除下焦的熱氣,三個焦點都被照顧到了。這個方子除了清熱之外,還能夠生津。最后再加一味甘草來守護,它可以保護脾胃,中和三湯的寒涼質,還能夠使這三味藥團結在一起,發揮它們各自的藥效。而且味道有點甜,孩子喝起來不會抗拒,熱質的人也可以喝。

在臨床應用中,遇到小兒冒初起,往往首選“三湯”加味:比如咳嗽可以加魚腥草;鼻塞、流涕可以加芥穗;如果用抗菌素后影響了脾胃功能,可以加桂枝白芍等藥材。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三草藥都有寒涼質,所以當沒有熱氣時不宜使用,而當有熱氣時,也要注意清熱的程度,熱氣清除差不多后就不要繼續使用了,它只是為了糾正的偏頗,不能無事喝個不停。質的人可以適量飲用,但現在的人即使有熱氣,底子也都是虛寒的,也不能過度飲用,一旦質有所改善,就不要再繼續使用了。如果不確定孩子的質,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