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醫經方黃連湯的實用與價值,為膽囊炎患者提供幫助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其中的經方是中醫的寶貴財富。然而,在中國人中,對中醫的認識和了解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對于中醫經方中的上古經方,更是被忽視和不重視。但實際上,這些上古經方卻有很強的實用。我個人深有

我曾經有一次跟隨我的老師出診,到了一位45歲的患者,患有膽囊炎,并伴有量的膽囊結石。只要吃油膩的食,就容易發作。經過刻診,我發現右上腹疼痛,并且疼痛會放到右側肩胛部位。同時,悶、腹痛,腹部有灼熱,想吐,吃不下東西,還有便溏。面對這種況,一般的做法可能是轉到肝膽外科進行治療。但是我的老師卻不一樣,他非常自信地說:“要想讓膽結石、膽囊炎徹底好,我很難做到。但是我現在有辦法,讓你舒服起來”。然后,他寫下了一個經方,方劑包括黨參、黃連、炙甘草、桂枝、干姜、姜半夏、紅棗。經過七劑后,患者的癥狀得到了顯著緩解。再用14劑后,患者的癥狀完全平復,很久沒有復發過。我問我的老師為什麼選擇這個方劑,他笑著說,這就是黃連湯。以前的老中醫在應對膽囊炎和膽結石時,常常使用黃連湯。那個時候還沒有微創手,老中醫們在面對膽結石和膽囊炎時,除了草藥,別無他法。正是這樣的況,迫使前輩們索出了一些合理有效的配伍經驗,黃連湯就是其中之一。黃連湯其實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的方劑,原文是:“傷寒,中有熱,胃中有郁氣,腹中痛,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黃連湯的配伍主要包括黃連、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參、半夏、大棗。我老師之前使用的方劑基本上就是黃連湯的原方。那麼為什麼黃連湯能夠治療膽囊炎和膽結石呢?這就需要從病癥的角度進行分析了。在應用經方的時候,不管你有什麼病,只要你有對應的癥候,就可以考慮使用相應的方劑。那麼,黃連湯對應的是什麼癥狀呢?簡單來說,就是上熱下寒,或者說上熱中寒。所謂上熱,指的是嘔、悶、煩熱等癥狀。中寒(下寒),指的是食不佳、便溏、腹瀉、腹痛等癥狀。這就是所謂的黃連湯證。而這些表現在部分膽囊炎和膽結石患者上非常常見。當然,在胃腸炎和胰腺炎患者上也會出現。正因為黃連湯證在膽囊炎和膽結石患者上常見,所以在面對這種病人時,黃連湯常常會被使用。黃連用于清熱,桂枝、干姜用于溫中散寒。半夏則起到了降逆止嘔的作用。大棗、人參(可用黨參替代)、炙甘草則用于補虛健脾,調和上下。這就是黃連湯的基本作用。我老師告訴我,一些當代的中醫大家在面對膽囊疾病時,非常擅長使用黃連湯。這樣的經驗是值得我們繼承的。可以說,黃連湯至今仍然是現代中醫“養膽囊”小經方。當我領悟到這些時,我對中醫經方的實用佩服。無論你患有什麼疾病,中醫只會考慮使用與你癥狀對應的方劑來緩解你的癥狀。這是多麼簡單、實用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常常說,中醫一點都不神,其實是非常簡單實在的學問。我將這些寫下來,供讀者朋友們借鑒、思考和學習。特別是對于經方興趣的朋友,不妨多讀幾遍。對于有膽囊疾病的患者,可以收藏這些經方,日后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借鑒和應用。我相信,如果應用得當,它們將會給一些人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