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常常持續纏綿。西醫的抗病毒、抗炎止痛以及營養神經等治療方法有時效果不佳。本文分了一例經方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醫案,歡迎各位同道批評指正。

患者李某,53歲,蒙古人,于2023年2月3日初診。他主訴左側頭部疼痛已經持續了1年,最近兩周加重。患者一年前出現左側頭面部紅皰疹,伴有刀割樣的疼痛,無瘙和滲出。他前往當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帶狀皰疹",隨后口服了阿昔韋片和甲鈷胺片,皮疹逐漸好轉,但頭部疼痛仍然存在。兩周前,患者的頭疼癥狀加重,嚴重影響睡眠,因此前來就診。

目前的癥狀包括張、焦慮,左側頭部刀割樣疼痛,夜間疼痛加重,表面無皮疹,局部無瘙和滲出,頭面部麻木,神疲乏力,口苦,心煩,心慌,食一般,無惡心嘔吐,食后腹脹,喜飲熱水,睡眠差,睡困難,大便和小便正常。舌淡暗,舌下脈絡明顯,苔薄,脈細。既往史包括焦慮抑郁狀態多年,并口服西酞普蘭、勞拉西泮、思諾思等藥。西醫診斷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中醫診斷為頭痛(蛇串瘡)。

據辨證論治的核心理念,我們不應機械地套用專病專方。本例中,患者的主要癥狀是頭痛,頭痛可以是表證也可以是里證。考慮到患者病程較長,沒有其他表證征象,因此頭痛應考慮為里證或半表半里證。患者口苦、心煩、睡眠差的癥狀提示存在上熱征象,飲食后腹脹和喜飲熱水暗示下寒。因此,我們將辨證為寒熱錯雜的厥病。此外,患者還表現出明顯的瘀征象,夜間疼痛加重、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都提示有瘀。綜上所述,我們的診斷是厥病夾瘀。方包括柴胡桂枝干姜湯合桂枝茯苓丸的加減: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天花15g,黃芩10g,龍骨30g,牡蠣30g,茯苓15g,川芎15g,赤芍20g,牡丹皮15g,板藍15g,全蝎6g,桃仁6g,甘草6g。每次煎煮3劑,分早晚服用。

結果顯示,在服用上述方劑3劑后,患者自覺頭痛減輕了一半,能夠平穩睡。

帶狀皰疹在中醫中被稱為"蛇串瘡",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臨床上已經積累了許多"專病專方"。這些方劑如龍膽瀉肝湯、瓜蔞甘草紅花湯等對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有一定的療效。然而,機械地套用專病專方違背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理念。辨六經、辨方證的思路不僅適用于科疾病,也適用于皮疾病。本例中,患者的主要癥狀是頭痛,頭痛可以是表證也可以是里證。考慮到患者病程較長,沒有其他表證征象,因此頭痛應考慮為里證或半表半里證。患者口苦、心煩、睡眠差的癥狀提示存在上熱征象,飲食后腹脹和喜飲熱水暗示下寒。因此,我們將辨證為寒熱錯雜的厥病。此外,患者還表現出明顯的瘀征象,夜間疼痛加重、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都提示有瘀。綜上所述,我們的診斷是厥病夾瘀。方包括柴胡桂枝干姜湯合桂枝茯苓丸的加減: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天花15g,黃芩10g,龍骨30g,牡蠣30g,茯苓15g,川芎15g,赤芍20g,牡丹皮15g,板藍15g,全蝎6g,桃仁6g,甘草6g。每次煎煮3劑,分早晚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厥病與多經合病的辨別在臨床上非常重要。馬家駒老師在《六經門講記》中強調了這一點。他指出,厥病并不是明太合病,也不是合病。我們必須明確病位不同,治療原則也不同。雖然都是寒熱錯雜,但這里的寒和熱并非病位在里,這里的熱是半表半里的熱,這里的寒是半表半里的寒。半表半里的寒熱錯雜需要和解,而里證的寒熱錯雜只需要有熱清熱、有寒散寒即可。此外,桂枝茯苓丸適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中明顯有瘀阻滯的患者,常與四逆散配合使用以平衡氣。現代醫家常常使用桂枝茯苓丸治療慢疾病和長期存在瘀疼痛的患者。

最后,需要溫馨提示的是,本文提到的各種藥方和驗方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可作為方,切勿盲目嘗試。【經典經方學堂】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本文資料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所有。本文出于學習分和傳播更多資訊的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果涉及作品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原作者與小編聯系以便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