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探中醫經方:桂枝湯的神奇功效及原理

中醫有增強免疫力的方子嗎?這樣的方子太多了!只不過免疫力是現代醫學的說法,中醫不講這個詞,中醫正氣,增強免疫力就是在扶正。桂枝湯就是這樣一個扶正祛邪的好方子,在能把正氣養起來,在外又能把邪氣趕出去。既沒有憂,又沒有外患,其樂融融。能夠把方子開到這麼完的,非張仲景莫屬。桂枝湯出自《傷寒論》,是《傷寒論》條文里出現的第一首經方,再加上它實在是太好用了,后世也稱它為傷寒第一方。想到這個方子是幾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覺得中醫真是神奇。傷寒論里面的方子很多現在都還在用,治療效果還很好。

傷寒論的原文是,“太中風,浮而弱。浮者,熱自發;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有點怕冷、怕風、鼻子流鼻涕,有點發燒,有點干嘔,可能有時還出點汗。寫的非常形象,這就是桂枝湯針對的冒類型。

中醫認為人有衛氣和營氣兩種氣,一種是保衛你的「衛氣」,一種是滋養你的「營氣」,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這里的「脈」指的不是經絡,而是管。管中伴隨著一起流的生命能,營氣;而管外的腠、組織之間的生命能衛氣。皮腠理比較虛疏的人,當他到風寒的時候,他皮的抵力不很好,風一吹,就過了皮的防衛。“風傷衛”,寒邪進表,這時需要組織第一道防守反擊,把表的寒氣通過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繼續侵里。

桂枝湯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桂枝湯含有五味藥: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我們拆開來分析。

1、桂枝:桂樹這種植,中國古代它做「梫」樹,因為它有一種「侵」的力量。在桂樹的周圍幾公尺的范圍,是長不出其它雜木的,「風氣=木氣」會被它凈空、排除。而這力量有多強呢?中國人也做過實驗:把桂木做個小木樁,釘到其它樹上,那棵「被害樹」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氣打到魂飛魄散,無法再留存于樹中支撐那棵樹的生命力。現在研究認為,桂枝能讓人心臟活力增加,從脈更強地把泵出去,流到全。同時桂枝,還可以治氣上沖,使其下達。冒的時候人有的時候會想吐,吃不下飯,氣也容易堵在中焦脾胃,桂枝就可以下氣。

2、芍藥:與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展,芍藥往收斂。現在的研究認為,芍藥能讓人靜脈的往回收,往心臟走。同時,芍藥可以松弛筋脈和,緩急止痛,還可以養肝肝止怒。因此桂枝和芍藥合在一起,一個脈加大泵出,一個靜脈加大回收,就讓人的循環地更好,加強新陳代謝。構了一個完的組合。

3、炙甘草:甘氣補土,炙甘草在加快新陳代謝的時候補充的中氣,補充中土元氣。炙甘草對心臟也很有好,有一個心臟病的名方炙甘草湯。甘草如果生用,可以瀉火解毒,用甘草瀉火,和用苦寒藥瀉火是不一樣的。甘草、黃芪、人參同用,那是「甘溫除大熱」,元氣夠,抵抗力好,自然就不會「發炎」也就是「上火」。甘草解毒,這主要來自于這味藥的甘、土。土壤可以中和各種毒,尤其是經過時間的作用,千百年來,祖宗種的地,我們還在種著,土壤和海洋一樣,都是長期態平衡的有機群落。各種藥,加甘草以后,可以讓藥溫和,緩而達之。同時又能調和諸藥,互不沖突。所以,甘草在中藥里又稱為“國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過兩三代君主的老臣。這種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總是在排解紛爭。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會像個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協調人,讓桂枝做桂枝該做的事,芍藥做芍藥該做的事,各盡其分而不相爭。

4、生姜:可以「強水氣」,把諸系統中多余的停停寒打掉。所以有些質寒的人吃白菜會沒力氣,炒白菜時放一點姜就沒事。生姜的藥比較「散」,可以用在補藥中,本卻不是補藥。李東垣就勸人「夜不食姜」,因為會散氣。生姜放在這付藥中,可以散寒。桂枝芍藥讓更好的循環起來,而生姜讓的寒發散出去。如果沒有生姜,桂枝在脈中的藥就一直沿著管沖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表。必須有生姜「橫開、散」的藥,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管及脈管之外,到達風邪所在的「衛分」腠之間。

5、大棗:黃皮紅,又甘潤多,補脾而又能兼心補心,是養營的好藥。囫圇吞棗的故事大家都記得,大棗補脾胃,同時可能因為甘甜容易壞牙齒,所以故事里的人機械地認為要囫圇地把棗吞下,才能發揮棗的優點,避免棗的缺點。大棗是補給隊員,給前線隊員補充能量,同時構筑第二道防線。大棗還和甘草一起,補津,在出汗的時候如果不補充的津,就容易產生新的問題。大棗是一種榨不出的果實,也就是可以保護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棗可以和甘草一起保,穩住的水分。避免出汗時損失太多。

這五味藥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陳代謝,補充人的營養,發散表的寒。由于加快了循環,因此會出一點汗,但本這付藥不是發汗藥,服用后出點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傷津。這付藥沒有針對什麼病毒的藥,但是卻把冒解決了,實際上是讓人自變強,然后人自己把冒戰勝了。這就是典型的中醫思維。

所以說,桂枝湯其實是針對質較為虛弱的人的一劑補藥。傷寒論提到不必盡劑,就是說你開了幾藥,不用非得把藥服完,出點小汗就可以了。如果之前冒已經深了,這種藥服用后,可能還會有咽和鼻子的問題,要況用別的藥或者自己調理腸胃等待自己解決問題。有這樣一種況,小兒服藥后,流了點鼻,其實沒有關系,是營衛打通了。傷寒論原文也提到,“太病,脈浮,發熱無汗,自衄者愈”,自衄就是自己流鼻的意思,雖然這一條是無汗,此況不一致,但確實都是自愈的表現。由于小孩氣比較充足,用加快循環的方法來治冒,流點鼻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害怕。

與西醫治冒關注冒病毒不同,中醫關注的是通過補脾胃(生姜、大棗、甘草)和加快循環(桂枝)來增強人的自愈能力。同時是一種整解決問題的思路,不需要考慮冒病毒的分型。桂枝湯這個藥方,據病癥,還有很多調整變化,比如加桂、加芍藥、去芍藥、加附子、加人參等等。芍藥和甘草單獨出來,組的芍藥甘草湯,可以治靜脈曲張、腳攣急、筋脈不舒等、被后人稱為“去杖湯”,就是用拐杖走路的人長久服用可以扔掉拐杖。當然不是所有的腳疼都能用這個藥方。這些調整變化,因人而變,因癥而變,這也是中醫的思維。所以中醫看病,要聞問切,要看人的臉、舌頭、脈象、要聽病人描述自己的病,還要了解病人吃飯況,出汗況,大小便況。這都是為了據這個人的癥來制定針對這個人的方,是一種個化治療。而不是給你一個通用的藥方。學習中醫,要從經方學起;學習經方,要從傷寒論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