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的四氣五味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概念。人類和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都是生命的存在,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宇宙能量信息。這也是中草藥能夠治病的核心原理之一。食和中草藥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草藥有明顯的療效,而食則更加偏向滋養。無論是食還是中草藥,實際上我們攝的都是宇宙能量,利用它們的能量偏來調理人,這就是中草藥對人的意義。所有的生命都由相互組,其中為,用為。陳皮理氣、當歸養,這些都是指的它們的功效,而這些功效取決于它們的“”。即為實實在在的屬,同時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被稱為“氣”,一個被稱為“味”。中醫專業語稱之為“四氣五味”。每種草藥都有其特定的四氣五味,正是由于這四氣五味的存在,才產生了相應的藥效。
現代研究往往從分子層面去認識事,例如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這種觀點過于片面。生命不僅僅由一堆質組,生命是由兩氣相互結合而。只有理解了本草的“四氣五味”,將其視為生命的存在,我們才能完整地認識它們。這種認知方式是非常科學且智慧的。四氣五味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其中四氣指的是四種能量運狀態,即上、下、散、收。在我們這個三維世界中,能量運只有這四種可能,沒有第五種,這就是四氣的含義。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氣的運,但我們可以通過“寒熱溫涼”來知草藥的四氣特。往外散的草藥偏溫,往上升的草藥偏熱,往里收的草藥偏涼,往下降的草藥偏寒。我們可以通過四季的變化就能理解這一點。春天溫暖而氣息散發,夏天炎熱而能量向上升騰,秋天涼爽而能量收,冬天寒冷而能量下降。通過這個觀察,我們能夠發現每一種本草都擁有大自然的全部能量信息。
寒熱溫涼實際上是指溫度,而溫度背后是能量頻率在起作用。能量頻率的高低決定了寒熱溫涼的特。因此,中醫強調食用溫熱的食是有原因的。溫熱的食代表能量頻率高,也代表著氣充足,養就等于養命。五味則分別是酸、苦、甘、辛、咸,這五種不同的味道恰好對應五行。酸味能夠將能量往收,辛味能夠將能量往外散,苦味能夠將能量往下降,咸味能夠將能量往上提。實際上,四氣對應著四味,氣屬于,味屬于。氣是看不見、不著的,而味則可以通過嘗覺來。基于四味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甘”,就形了五味的概念。甘味是最穩定的一種能量狀態,能夠使能量保持穩定,例如甘草,它能夠保持在中焦,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既不外散也不收,能夠持續發揮作用。自古以來,偉大的醫家都是從“氣”的能量層面來認識本草,他們并不需要顯微鏡,憑借超級知能力就能應到植的“氣”,從而了解它們的功效。正是因為如此,中醫才能形經典的配對例如“桂枝配芍藥”、“生姜配大棗”。每一種本草都存在著“氣”和“味”,其中氣蘊含著能量信息,我們通過中藥材來調理,實際上就是利用這些“氣”。我們在攝食的時候也是同樣道理,我們攝的是“味”和“氣”,然而現在大部分人只看重“味”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氣”。現如今的食已經失去了滋養人的功效,中藥材也大多失去了藥。類是重味的食,而蔬菜則富含濃郁的氣味。如果只從營養分來研究,類的營養價值肯定更高,但是吃蔬菜對健康更有益。為什麼呢?因為氣高于味。長期食用素食的人變得越來越敏,而長期食用類的人變得越來越沉重。吃蔬菜不僅僅攝了維生素等營養質,還攝了氣,這氣帶著生命的能量信息,是活的,能夠最好地滋養人。吃蔬菜時應盡量保留其原原味,不要過度加工,最好不要用刀切,而是用刀板拍碎,以保留其原始能量。同樣,使用中草藥也是同樣道理,對于那些能夠走氣分的草藥不宜過長時間煎煮,以保留其原始能量,從而提高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