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痹證的治療方法及藥運用
中醫痹證是一種由于風、寒、、熱、毒等外邪侵襲人引起的病證,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系統紅斑狼瘡、栓閉塞脈管炎、骨質增生等疾病。西醫對于痹證的致病因尚未找到,目前只能通過使用激素、非甾類止痛藥等藥來緩解癥狀,但這些藥無法從本上解決問題,且會產生副作用。相比之下,中醫在痹癥的治療方面有著富的經驗。
據《素問》和《醫宗必讀》的理論,中醫治療痹證采用了袪風、除、散寒、補氣、補以及“治風先治,行風自滅”的治療法則。痹癥是在虛的前提下,到風、寒、、熱、毒等外邪的侵襲,導致氣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是痰濁瘀阻于經隧,深關節筋脈,從而引發疼痛、麻木、活障礙等癥狀。痹癥的病因包括因和外因,因是人肝、脾、腎及氣俱虛,外因是風、寒、、熱、毒等邪氣侵襲。常規的藥治療和按只能表面上緩解疼痛癥狀,很難針對病因治療,因此,疾病容易反復發作。
對于痹癥的治療,中醫強調從整角度考慮,特別是關注肝、脾、腎的功能。腎氣的盛衰對的生長衰老起著主導作用,肝腎同源,腎主骨,肝主筋,因此肝的充足與否對筋骨的生長榮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脾為后天之本,氣化生之源,脾胃損會導致后天化源不足,人的正氣虛弱,易外邪侵襲。因此,治療痹癥的原則是“不通則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為氣不暢通引起,治療時應采用袪風、除、散寒、補氣、補等方法。針對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藥進行治療。
風痹是由于人虛弱,到風邪侵襲引起的,治療時需要使用有疏散風邪作用的藥,如麻黃、蒼、白芷、白芍、川芎等。熱痹則需要使用清熱解毒、化祛風的藥,如生石膏、知母、桂枝、忍冬藤、威靈仙等。風寒痹需要區別邪氣的主要分,針對地選擇藥治療。虛寒凝痰滯所致的痹癥需要使用溫散寒、化痰通滯的藥,如地、鹿角膠、桂、白芥子、麻黃等。痹癥患者肢關節疼痛嚴重,無熱,四肢不溫,活不利,舌質淡,舌苔白膩,脈沉遲而弦,需要使用祛風通痹、益氣補的藥,如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杜仲等。此外,還可以據病加其他藥進行治療。
對于長期纏綿的痹癥,邪氣阻塞經絡,氣瘀滯,需要使用辛熱燥烈、有毒的藥來祛除邪氣。然而,治療時也要注意保護胃氣,因為胃是后天之本,對于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應當先顧護胃氣。治療痹癥時,應以固本為主,使有可行,這才是治療的關鍵所在。在治療過程中,常用的藥有生黃芪、生地、生白芍等。對于虛痹癥,可以選擇生黃芪為主藥,配合其他藥進行治療。對于熱痹癥,可以選擇生地、忍冬藤等藥進行治療。對于痰瘀阻閉引起的痹癥,可以使用生白芍等藥進行治療。此外,還可以據病加減使用其他藥。
痹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保暖、防,保持適當的鍛煉和飲食習慣,配合中醫治療,才能有效地緩解癥狀。中醫治療痹癥的方法多樣,據病和病因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藥進行治療,通過調理的氣平衡,達到治療痹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