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隨著2022高考語文考試的結束,引起了熱議的圍棋語“本手、俗手、妙手”出現在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目上,圍棋國手柯潔對其進行了解讀。這引發了一場討論,甚至有人拿出了哲學領域的專業語“本我、自我、超我”來對應。作為一名中醫,我想借此機會介紹一下中醫界的三個語——下工、中工、上工,并祝愿高考學子們都能取得好績。

“下工、中工、上工”的概念最早見于中醫典籍《黃帝經》,代表了古代中醫的評判標準和水平等級。古人有云,“不為良相,便為中醫”,歷代中醫都將上工視為終極目標——為一名醫生是非常高的追求,而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則是更高的追求。《黃帝經》中說:“上工治未病。”所謂未病,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解釋得很明白:“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換句話說,就是我預判了你的預判。優秀的醫生需要備這種預判能力。有人可能會說,預判并不難,現在的預防醫學不就是在做這個嗎?比如,糖持續偏高,可以預測到糖尿病的發生;尿酸持續偏高,可以預測到痛風的發生。但是,我們要知道,中醫是在兩千多年前發展起來的,那時還沒有顯微鏡、心電圖、生化檢查設備等現代醫學工,中醫依靠的是對、臟腑、經絡的深刻認知,通過脈象、舌象、面、氣息等微小的特征來確定疾病的發生和變化,而且是在疾病初期。舉個例子,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是糖尿病足,前者是胰臟的病,后者是雙足的病。中醫認為,胰臟屬于脾,雙足屬于腎。治未病就相當于在糖剛剛開始偏高的時候,也就是脾剛剛出現問題的時候,就開始治療腎的問題。一方面,如果脾的問題得到解決,那麼可能就不會發展糖尿病;另一方面,即使患上糖尿病,由于提前進行了防治,可能也不容易出現糖尿病足。因此,古代將能夠治未病的中醫稱為上工,以彰顯其醫的高明。

《靈樞》中有這樣的描述:“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這是說上工需要在診斷中綜合運用多種手法,于診斷。《難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這是診斷方面的標準。如今,醫學日益完善,相關的醫療診斷都有明確的標準,與古人所說的上工標準相比,已經高出了許多。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最終診斷的好壞仍然取決于醫生的水平、經驗和責任心等因素。優秀的中醫總是能夠耐心挖掘與病相關的信息,并細致思考各種可能。《靈樞》中還說:“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這是治療效果的標準。上工治病的功率是十中有九,即使是下工,也要達到60%的治療效果。不得不說,古代中醫對治療效果的要求非常高,幾乎可以說是嚴苛的。如今隨著醫學的進步,很多疾病已經有了特效藥治方法,但仍有許多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病人很難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對于醫生來說,這是一種恥辱,但更多的是一種鞭策。我們的目標是上工,以病人為中心,腳踏實地,勤不倦,相信我們總能夠克服難題。

今天還存在著上工嗎?中醫不僅是一門傳統醫學,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在文化領域,總會有一種今非昔比的說法。許多人,包括中醫界的人士都認為,上工在整個中醫史上是非常稀的,更不用說如今了。這種說法有些悲觀和自卑。從2009年開始,國家開始評選表彰國醫大師,至今已經進行了三屆,共認定了90位國醫大師,他們都是譽全國、德高重的名醫。在此之前的許多年里,國家已經評選出了國家級名老中醫,各地也在評選省級、市級的名老中醫。北京市還特別評選了首都國醫名師,我有幾位同事曾獲此殊榮。我認為,國醫大師就是今天的上工。我的老師唐祖宣是一位國醫大師,他從事醫學工作已經六十多年,著有四千萬字的著作,雖然名聲遠揚,但他寧愿守在醫圣故里的一個縣級市中醫院。數十年如一日,他為百姓看病,為窮人看病。在心腦管疾病,特別是周圍管病領域,他的就非凡。這難道不就是孫思邈所要求的“大醫誠”嗎?這樣的中醫難道不是上工嗎?!唐祖宣老師在學醫的第一天就立下了要為一名“大醫生”的宏愿,如今他還經常教導我們這些學生,“要做大醫生”,“要為為國為民的大醫生”,并提出了“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醫者三境界,為“大醫誠”做出了新時代的詮釋。我認為,我們要傳承的不僅僅是國醫大師們的經驗和技,還有他們的醫德和抱負——始終保持上工的心態,努力研究上工的方法,去挽救生命,去治療疾病,去幫助人們,不辜負醫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