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腳是的重要部位,可以行氣,聯通臟腑,通達外,不同部位的腳反映了五臟六腑的況。因此,腳被稱為“第二心臟”。中醫的一個優勢在于整觀,當遇到局部疾病治療無效時,可以從整的角度出發,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舉個例子,有一位患有慢咽炎的病人,口舌糜爛,心煩熱燥,咽部持續疼痛半個多月,咽紅腫。患者之前嘗試了很多治療方法,包括服用黃連上清片,但都不能有效清火。脈診顯示寸關二部脈搏張,上焦有火,但尺部脈搏卻短沉遲,表明下焦腎兩虛。該患者在冬天手腳怕冷,在夏天煩躁怕熱。

顯然,這里的火熱是虛浮于上,不是靠清火就能解決的,需要通過引導火熱下行來治療。通過打開下焦脈搏,使下部充,上面浮越的火熱就會潛下來,這就是上病下取的治療原則。因此,給開了一副常規的引火湯,其中包括玄參、地黃和麥冬等藥,通過引導右寸肺金下行,使金能生水,如同天空中的降雨,將空中的熱氣到腰腎部位。

此外,還使用戟天、桂等藥引導左寸心君火下行至右尺命門相火,以消除虛火過盛的逆上之勢。為了讓上部的火熱下行更順利,還可以使用川牛膝、茯苓、五味子等藥,促使火熱回歸下潛。

另外,利用腳底的涌泉也可以起到治療作用。涌泉是腎經的起始,腎氣從這里發散出去。通過用溫水泡腳,按腳后跟和腳心,可以暢通腎經,引導火熱歸源,對緩解心火有幫助。踮腳、金獨立、跪坐等作也可以加強下焦的氣循環,改變下焦寒冷的況,是引導火熱歸元的好方法。

鄧鐵濤教授采用浴足方治療高病,是上病下取的一個很好的例證。通過刺激足部的位,先傳導到絡脈,再傳輸到經脈,最后通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相應的調節反應,能夠引導下行,熱量下行,火熱歸源,從而降低,增強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