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腎與膀胱是決水道通暢的關鍵,共同主宰尿排泄。腎臟被視為水的,《經》中提到:“膀胱者,州都之,……氣化則出矣”。這里的氣實際上指的是化氣,它的推貫穿于水代謝始終。如果氣虛弱,氣化功能就會失去作用。

前不久,門診里出現了一位55歲的男患者,他的癥狀是:1、尿頻、尿不盡,持續半年時間;2、尿路阻塞,下腹部墜脹;3、腰膝酸,夜尿嚴重,一晚上要起床6次左右;4、面暗沉,急躁易怒;5、舌質暗紫,舌苔白膩,舌下青筋凸起。綜合分析,該患者腎不足,淤阻滯,導致尿梗阻的癥狀。

治療方面,應該通過健脾溫,化氣行淤的方法進行。由于患者年齡較大,還需要考慮脾腎虧虛的況,因此選擇了附子、桂枝、干姜、羊藿來補腎助。柴胡可以疏肝行氣,龍骨和牡蠣可以收斂固,山藥可以益氣健脾,達到“后天滋補先天”的效果。同時,山萸可以滋腎益,車前子可以清熱利小便。炙甘草可以緩解肝氣急躁,益氣健脾;川芎可以行氣活、止痛;杜仲可以補肝腎、強筋骨;生地黃可以清熱養,加上車前子、茯苓、干姜、附子和桂枝來健脾利水、助化氣。當氣盛了,后天之本強了,淤得以散開,尿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以上是一點經驗之談,希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