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食與中草藥是不可分的,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在調理、緩解病痛方面,食和草藥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醫治病強調依方選藥,方必尊法,定法守理,理論依據是非常重要的。在食的選擇上,中醫注重食的功能“個”,主張因人而異,選取相應的食材配膳,據個人的質進行辨證施食,以達到最佳的調理效果。因此,“藥補不如食補”,飲食保健越來越到重視。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選擇食才能取得最佳的調理效果,以達到防病健的目的呢?這就需要先了解各種食的“五味”、“歸經”和“升降浮沉”等特,進而分析其對人的保健作用。
據中醫的五行理論,食也可以分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這里的五味不僅僅是指食的味道,更主要是指其功效。據《素問》的記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酸味有收斂、固的作用,如烏梅、白果能生津止、斂肺止咳、斂汗,石榴、芡實能腸、止瀉。苦味有清熱瀉火、解毒降逆的作用,如苦瓜能清熱解毒,苦杏仁可以降氣平。甘味有益氣養、和中的作用,大多數平食都屬于甘味,如粳米、糯米、燕麥、黃豆、土豆、山藥、玉米、紅薯、胡蘿卜、牛等。辛味有去風散寒、升、化、行氣解郁的作用,如生姜、蔥白能發散風寒,治療外;砂仁、白蔻仁可以芳香化,治療困中焦之食不振、胃脘滿悶等。咸味有補腎益、堅散結的作用。《黃帝經》有咸味腎的論述,認為魚類、烏、海參、蠔等有補腎益的作用。另外,海藻、海帶等海產品有助于堅散結。因此,我們應該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平衡,不偏食某種味道的食。
食還有歸經的特點。中醫認為人有十二經絡通外表里,食也有獨特的歸經理論。歸心經的食如百合、龍眼、蓮子、小麥、酸棗等,有補養心、養心安神的作用。歸肺經的食如梨、枇杷、羅漢果、白果、杏仁、蘿卜等,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作用。歸脾經的食如小米、大豆、大棗、薏苡仁、蓮子、山藥等,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歸肝經的食如花、枸杞子、玫瑰花、代代花等,可以滋養肝兼清肝火以明目,疏肝理氣,適用于抑郁憤懣、胃脘不舒、噯氣頻頻等癥。歸腎經的食如魚蝦類及海參等海產品、黑芝麻、桑椹、核桃仁、蠶豆等,有補益腎的作用。歸膀胱經的食如玉米、冬瓜、西瓜、赤小豆等,有利尿通淋的作用。歸大腸經的食如馬鈴薯、白菜、茄子、竹筍、蕎麥、木耳、香蕉、蜂等,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此外,食還有升降浮沉的特。中醫將食對機的不同作用趨向用“升降浮沉”來區別。升浮之品一般來說,食溫熱、質地輕薄、氣味辛香的花葉枝類食多為升浮之品,如生姜、蔥白、花椒、蘇葉、薄荷等,有疏表散寒或疏風清熱、宣肺、開郁、升發氣等作用。沉降之食寒涼、質地堅實、氣味濃厚重濁、酸苦咸的種子及果實類食多為沉降之,如冬瓜、薏苡仁、甲魚、蘿卜籽等,有利水滲、瀉下通便等功效。此外,食的烹調方法也會影響其升降作用,如酒制則升、姜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制則下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患者因質和病的不同,在選擇食時最好遵從中醫醫生的建議。他們會據食的味、歸經和升降浮沉等特,指導患者靈活選用適合自己的食和烹調方法,以促進健康,緩解疾病。雖然飲食調節不能完全治愈疾病,但注重適當的飲食調節對健康是有益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中醫理論中的食選擇與健康調理,以提升自的健康水平。
(以上為《中老年保健》雜志原創作品,如轉載須獲得本刊授權!)
徐遠教授是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的主任醫師,擁有富的臨床經驗。他擅長用補脾益腎、調整臟腑功能;疏肝解郁、調暢氣機;活化瘀通絡等一系列方案來調理患者。他的中西醫優勢互補,能夠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及其各種慢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臟神經、胃腸神經、周圍神經病變等,以及代謝疾病,如胖、高、脂異常、脂肪肝、高尿酸癥等。他注重預防和治療疾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您對中醫食療興趣,可以關注《中老年保健》雜志方微信(ID:zlnbjzz)獲取更多相關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