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一名56歲的男,已經患有高2年了。在這段時間,他嘗試了一些中藥,但并沒有下降。他就診時的為高160,低100。通常況下,高的人會面紅,緒暴躁,但胡先生卻表現出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夜尿多,渾怕冷的癥狀。尤其是傍晚時,四肢發涼,怕冷,頭暈目眩的現象加重。經過刻診,發現他的舌質淡,舌苔薄白且,脈沉細。經過了解病后,醫生使用了山茱萸、制附子、麻黃、白和細辛進行水煎服用,共服用了3劑。在3劑后,患者到四肢溫暖,畏寒癥狀有所減輕,神狀態也好轉了很多,降至150/90。之后,繼續服用了3劑,并使用了"苓桂甘湯"進行鞏固治療。最后,所有的癥狀都消失了,半年的隨訪也沒有出現復發。

首先,從舌脈和全癥狀來看,胡先生屬于虛。氣弱,脈道不充實,因此脈搏細弱;氣不足,水無法代謝,所以舌苔白。氣不足時,熱量減,導致畏寒怕冷的癥狀出現。其次,胡先生被寒邪所困擾,尤其是在傍晚時四肢更加畏寒。患者因虛寒,外寒邪共同作用下不斷循環,需要加大力量,也會升高。因此,需要消除外寒邪,使循環暢通,自然恢復平穩。

再看藥方:山茱萸、制附子、麻黃、白、細辛。實際上,這是張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散寒,附子溫,細辛輔助麻黃解表散寒,輔助附子溫固腎,山茱萸補腎,白健脾燥。通過這樣的藥方,患者外的寒氣得以消散,得到自然恢復。這就是整個用藥的思路。

大多數況下,高患者屬于"肝,肝腎虛",但該患者主要是因寒過重導致的。并不是所有寒過重的患者都適合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加減治療。個人認為,該患者有明顯的虛外傾向。因此,該醫案只能作為參考,非專業讀者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才能進行借鑒。

總之,疾病都有原因,只要找到原因并通過調理,就能有效改善。以上是我@中醫科嚴慶文主任對高病例的分析及藥方解析,我是您邊的心腦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