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高通常被大家忽視,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只需要吃一些降藥就能解決問題。然而,這種觀念的普遍存在導致了一個潛在的殺手。在中醫的眼里,高病屬于中醫眩暈、頭痛、肝風、肝等病癥范疇。許多人都對中醫治療高興趣,想要了解中醫的治療方法是否有效。中醫診治高通常采用湯藥治療法,同時病人需要配合治療,堅持正確的生活習慣,并積極進行養生保健。此外,保持積極、開朗、向上的心態,并遠離怨恨、惱怒、煩惱等負面緒也是很重要的。明醫的指導也是必不可的。如果病人積極配合,明醫用心施治,即使是重病也有可能康復。接下來,我將分一個醫案。之前有一位患者秦先生,他63歲,自訴經常出現頭暈、痛、心悸的況,持續了一周。就診時,他出現頭暈眼脹、面部發熱,勞累后悶痛,心悸,上樓氣,疲倦乏力,睡眠質量不好,大便干結。舌質暗紅,舌苔中心黃膩,脈弦細。他自己測量的為160/90mmHg。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他被診斷為高、冠心病和心律失常。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他的辨證是虛、心氣不足、心瘀阻。因此,據這個醫案,我將介紹一個治療高的中藥方子,名為鉤芍平肝降湯。它的組包括鉤藤(后下)、生白芍、干地龍、生地黃、葛、川牛膝、澤瀉、甘草。該方子每日煎煮服用,分2次或3次溫服。【功效主治】滋平肝,通絡潛。主治中老年輕中度高病,屬虛型。癥見頭暈目眩,面部烘熱,頸項強痛,小便黃,舌質暗紅或紫暗苔薄,脈細弦。據該患者的虛型高癥狀,我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個化的加減理,開出了以下方:天麻、夏枯草、鉤藤(后下),生黃芪、生白芍、丹參、紅花、瓜蔞殼、郁金、炒酸棗仁、生地黃、生龍齒、草決明、甘草、夜藤。該患者回去后服用了7劑藥,頭暈和面熱癥狀減輕,悶和痛有所改善,但仍到心悸、氣促、疲乏無力。因此,我調整了方,去掉了夏枯草和紅花,并加了白參、麥冬和葛,進行了一個月的調理。調理后,該患者的穩定在130/80mmHg,心電圖也得到了改善,病穩定,各種癥狀都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