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并非只是一個單純的膽囊問題,而是與肝的功能相關。然而,很多人在遇到膽結石時選擇切除膽囊,卻沒有意識到膽囊是的一部分,切除后會帶來一系列的后癥,如消化不良和腹瀉等。因此,我從不主張患者切除膽囊,除非況已經十分嚴重。

在中醫的觀點中,膽結石實際上是由于中焦氣機失常,導致肝膽功能失調,膽淤積形結塊。只要找到病,即使不進行手,也能消除結石。

我曾經有一個患者,膽結石大小為1.08*0.79cm,出現口苦乏力、不知飽、偶爾腹部疼痛等癥狀。經過詳細辨證后,我給患者開了一副方子,包括甘草、枳實、柴胡、芍藥、金、海金沙、金錢草、大黃、黃苪和黨參等藥,共服用了10劑。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期間腹部未再到疼痛。經過一個月的調理,結石小,共進行了3個月的調理后,再次進行核磁共振,竟然發現結石已經消失了。

實際上,結石的形本質上是由于膽干燥、凝結在一起,而膽為何會變結塊呢?那是因為肝膽功能失調,膽被堵住了。

肝和脾都屬于中焦,我們認為肝屬于臟,因此肝出現問題往往是由于肝氣和肝過盛,而肝和肝不足。據五行理論,肝屬于木,而脾屬于土,所以肝和脾之間的關系非常切。

當肝出現問題,肝過盛就像樹著火一樣,也會影響到土地,因此肝病會影響到脾臟。肝過旺導致脾臟的運化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胃無力降濁,脾臟無力升清。

本來中焦的氣機靠脾和胃來維持,脾臟將清氣往上送,胃將濁氣往下降。然而,當脾胃虛弱時,氣機失調,會產生熱蘊,氣機阻塞,導致膽無法順利流出,堵塞在膽囊或膽管。再加上肝火的作用,膽變得干燥,就形了膽結石。

患者口苦是濁氣上逆的表現,不知飽和乏力則是脾胃運化失常、氣機紊和郁堵所導致的。因此,解決膽結石問題不僅要消除已經形的結石,更要調理中焦的氣機。在這個方子中,甘草、枳實、柴胡、芍藥等藥了一個經典名方——四逆散,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同時,使用金、海金沙和金錢草來破解和溶解結石,然后使用大黃來瀉下攻積,幫助將多余的結石排出外。最后,使用黃萵和黨參來補氣益中,使中焦恢復健康運作。

在我看來,一位好醫生應該是能夠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為了多掙一分錢。即使收不多,我也會心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