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前輩給我一張消“息”的方子,用它治好患者的腸息后,我立誓:只做保護患者的盾,不做揮向患者的刀!這些年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病治不好了?為何越來越多人覺得“小病不好治、大病治不好”了呢?

就拿息來說,很多患者在檢查出息以后,都會被告知需要做手來切除,但是手只能切掉息卻不能改變長息的環境,所以時間一長還是會復發,這也就是為什麼息容易"復發"的原因。所以要想息不復發就需要找到本原因將其連拔除。

就拿我之前遇見的一位患者來說,這位患者是今年年初的時候找到我的,一來就拿出報告單說自己腸息已經好些年了,剛檢查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做了手切除,但后仍然會覺腹部墜痛,怕冷,吃點涼的東西就會覺得不舒服,涼或吃生冷食就會出現拉肚子的況,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便

去年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報告單上顯示息復發,并且由單發變多發,長了3個新的息,當地醫生建議再次手,患者說什麼都不愿意了,十分排斥。后來,患者選擇中醫保守治療,在別人的介紹下找到了我。看診后,我發現舌質暗紫,有瘀斑,苔膩,脈沉弦。除上述問題外,還伴有四肢乏力,食不振,脅脹滿等問題。

辨證后開出方子:烏梅、黃芩、黃柏、當歸、炮附子、蜀椒、黨參。結果,用藥半個月后,患者覺良好,沒那麼怕冷了,胃口也好了很多。又過了一個月厚膩,患者大便開始型,連續幾天后他的排便變得越來越通暢,患者的神狀態也越來越好,上也沒有任何的不適。之后又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用完了藥去醫院檢查,發現息已經消失。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其實,腸息的發生和病人的質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就要找到導致結腸息本原因。

患者的腸道有寒,所以我用麻黃、桂枝、干姜、炮附子、蜀椒來溫通絡,祛散寒。麻黃、桂枝、干姜是溫的老搭檔了,麻黃辛開苦泄遍徹皮,擅長宣肺發汗散邪,桂枝辛甘溫煦,達營衛,功善解發表。兩味藥用在一起,可以增強發汗解表作用。

蜀椒、附子都是大熱之,祛散寒,解決掉了腸道里面的寒,再來解決腸道潛伏的熱。畢竟息之所以產生,其實是人的溫熱寒涼,不平衡了,環境的不穩定,就會造痰濁,氣等郁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

所以用黃芩、黃柏,兩味清熱藥強強聯合,腸道里面的熱就逃之夭夭了。

最后,病人長病久弱,所以在治療的同時,還需要補充元氣,所以用黃芪來大補元氣,當歸養,氣雙補,補足虧虛。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很想為中醫正名。但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良醫自古多艱難,但我相信,一個人的心,是可以分辨出好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