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代并沒有稱之為肺炎的疾病,但是類似的病癥是存在的,比如發熱、咳嗽等。中醫治療肺炎并不是使用一種方劑或藥,而是據不同階段出現的癥狀來選擇用藥。單一的方劑或藥無法有效治療肺炎。一些雜志報道稱某種方劑對治療肺炎有效,但其主要思想仍然是抗生素治療的范疇,這種方法值得商榷。

肺炎屬于急疾病,正氣與邪氣相爭激烈,癥狀變化多端,因此需要據不同的方證來進行治療。以下是臨床常見的幾種方證:

1. 麻黃湯方證:初起癥狀類似冒,主要癥狀包括發熱、悶氣、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脈浮。此時屬于太表實證,治療方法是發汗解表。方劑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黃是一種強力的發汗藥,與桂枝搭配使用更容易引發汗出。杏仁和麻黃辛溫發汗,有助于緩解息。甘草能夠調和胃氣,治療太病表實證中無汗痛而悶的癥狀。這種方證出現的時間很短暫,但是能夠抓住這個時機及時使用藥,有利于退燒,短肺炎的病程。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麻黃是相對于其他藥而言的,實際上它的發汗作用并不強。即使與桂枝、杏仁一起使用也不會引發過多的汗出。從麻黃湯的煎服方法中可以看出,即“溫服,服藥后蓋棉被取微似汗”。一些人因為對麻黃功能的誤解,不敢正確使用這種藥,更不敢使用麻黃湯治療肺炎,這是非常憾的。

2. 大青龍湯方證:癥狀包括發熱惡寒、重、無汗而煩躁、舌苔白、脈浮。方劑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生姜、大棗、炙甘草、生石膏。這種方證比較常見,可見于發病的第一天及一周,甚至一周后。該方證的特點是太表證夾飲與明里證同時出現,因此治療時需要發汗和清熱并舉,當里熱加重時需重用生石膏。

3. 小柴胡加生石膏湯方證:主要癥狀包括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脅苦滿、納差惡心、咳嗽疼、舌苔白膩或黃、脈弦細數。方劑包括柴胡、黨參、黃芩、炙甘草、生姜、大棗、半夏、生石膏。這種方證多見于肺炎發病的2-3天至1周左右,多呈現三合病的癥狀,因此治療重在和解并清明。針對寒熱往來的況,使用大劑量的柴胡作為主藥,輔以黃芩除熱止煩,無疑是和解的重要藥。但是《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理論告訴我們,肺炎傳的主要原因是胃氣失振、氣缺。因此,需要補中滋,增強胃氣,也是祛邪的關鍵。因此,在方劑中使用人參、大棗、甘草、生姜、半夏來溫中健胃。徐靈胎曾說過“小柴胡湯之妙在人參”,這確實是有道理的。如果出現明顯的咳嗽疼,可以加桔梗、杏仁。如果口、心煩明顯,可以加竹葉、麥門冬,或者改用竹葉石膏湯。

4. 大柴胡加生石膏湯方證:主要癥狀包括寒熱往來、口苦煩躁、咽干口脅苦滿、心下拒按、大便干燥、舌苔黃、舌質紅、脈弦數。方劑包括柴胡、黃芩、生姜、大黃、白芍、大棗、半夏、枳實、生石膏。這種方證多見于肺炎發病的3-4天,尤其是經過強行發汗后溫無法下降的況。與前一種方證相比,同樣是三合病,但是這種況下明里實熱明顯。病初期傳時,需要使用人參、生姜、甘草等藥補中益氣,既可以防止邪氣侵,又可以助力祛邪到外。但是如果已經傳明,則需要使用大黃來攻里,人參的補益作用和甘草的緩解作用反而不適合,因此需要去除這些藥。由于里熱明顯,需要再次加生石膏。如果出現明顯的口,可以再加麥門冬、干地黃。如果大便結嚴重,可以加芒硝進行沖服。

5. 大承氣湯方證:主要癥狀包括熱汗出、痛、重、不惡寒、腹脹滿、短氣、息、大便結、腹痛拒按、煩躁口、晝夜思睡,嚴重時可能出現神昏譫語,舌苔白厚干燥或黃褐,舌質紅,脈沉弦數。方劑包括大黃、厚樸、枳實、芒硝。這種方證多見于肺炎發病的2-3天后,屬于明里實熱證,老年人更為常見。如果肺炎出現這種方證,實熱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其他方劑無法救治。因此,當出現這種方證時,必須迅速決定方和用藥,知道何時不該用而用,何時該用而不用,這樣才能避免誤人命。關鍵在于準確辨別方證。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列舉的是肺炎常見的方證,由于個差異和邪差異,肺炎在不同階段的癥狀也會不同,因此出現的方證也會很多。不僅可以見到麻杏石甘湯、白虎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干麻黃湯等三方證,還可以見到麻黃附子細辛湯、理中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三方證。在臨床實踐中,必須了解各種肺炎患者出現的方證,并能夠及時準確地選擇用藥,才能真正實現中藥治療肺炎的目標。本文摘自《微信號——守正學堂》,旨在傳播中醫經方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