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中醫里屬于消的范疇。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包括素虛、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志失調等,導致人津虧損,燥熱偏盛。因此,在糖尿病的發展過程中,氣兩虛一直存在,虛是本,燥熱是標志。近些年,我接診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是長期糖控制效果不佳或有明顯并發癥的病例。究其原因,是因為在調理上沒有遵循尋求源的原則。要想治療效果好,不僅要辨證,還要辨病。

最近我接診的一位患者就是典型案例。這位患者是一名72歲的,自述患有糖尿病已經20多年了。20年前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使用西藥拜糖平和格華止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近年來檢發現已經合并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且還有高和高脂。專程和兒一起從外地前來就診。的主訴包括頭暈不適、口干目、白天乏力、下肢麻木酸痛、足部偶有水腫、泡沫尿等。經過診斷,患者的舌暗,苔白稍厚,脈沉弦。測量的空腹糖為9.7mmol/L,為150/76mmHg。辨證結果為氣兩虛,挾瘀阻絡。在這個病例中,患者表現出氣滯瘀、熱的癥狀,以熱為主,應該采用滋清熱、祛瘀通絡的治療方法。我為組方的藥包括葛、黃連、麥冬、五味子、紅藤、牛蒡子、分心木、丹參、牛膝、川楝子、木瓜、益母草、杜仲、桑寄生、茯苓、決明子、山楂、夏枯草、僵蠶、水蛭面,制顆粒劑每日服用2劑(僅適用于該個,僅供參考)。

復診后(2周后),患者的乏力頭暈、口干癥狀減輕,但仍有下肢腫脹痛和大便干燥不暢。通過觀察的舌淡紫、苔薄白,我決定調整治療方案,以益氣養清熱、祛瘀通絡為主。在原方的基礎上,我減了分心木、丹參、川楝子、僵蠶、牛蒡子、茯苓等藥的劑量,并增加了生地、路路通、蓯蓉、生黃芪、生石膏、白。在第三次復診(7周后),患者的泡沫尿、下肢麻木腫脹等并發癥狀都得到了改善。觀察的舌苔,燥熱的況已經減輕,津的消耗況也有所改變,期間的糖控制在正常范圍,病相對穩定。為了鞏固治療效果,我繼續調整方劑,以益氣養清熱、祛瘀通絡為治療法。

這類老年、久病的病例,應該注意抓住重點進行治療,檢測指標不應該簡單地作為單一目標,而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并發癥的控制上,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在臨床辨證時,雖然氣兩虛一直貫穿糖尿病的病,主要以益氣養為主,但還應該注意辨別癥狀的主次以及合并癥。這類糖尿病患者多數有并發癥,并且并非只有一種,并且往往需要復方、合方加減,以便既有重點又兼顧整,協調用藥才能增加治療效果。

以上的治療思路希可以幫助到糖尿病患者朋友們。如果對方劑的解析有疑問或者想要流,也可以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