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病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皮化,萎,關節活困難等。本文報道了一例皮病患者的治療過程及療效驗證。
患者是一位35歲的工人,于1971年11月3日院。患者的病在1963年5月開始出現,表現為低熱、乏力、面部和上肢浮腫,隨后擴展到下肢。幾個月后,患者的皮逐漸變得如皮革,并出現白斑。患者先后在多家醫院接了西藥和中醫中藥治療,但效果不佳。院時,患者的癥狀包括心跳、失眠、開口困難、胃納差、全萎、手足麻木、下半無汗、四肢關節疼痛等。舌質淡、瘦,苔薄白,脈細兩寸脈弱。
經過對患者的綜合分析,醫生認為皮病屬于中醫的虛損證。據《難經》記載:“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于皮,皮聚而落,二損損于脈,脈虛,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三損損于,消瘦,飲食不能為,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落者死”。據這一理論,患者的病首先損及皮,后來才影響到骨骼,屬于從上損及下的證候。
為了治療患者的皮病,醫生采用了多方面的治療方法。首先,開了一方中藥方,包括鹿角膠、阿膠、鱉甲、地、淮山、杞子、仙茅、戟、紅花、桂枝、黨參、白、赤芍和炙草等藥。服藥一個月后,患者的關節疼痛有所減輕,但出現了月經量多的況。據患者的病變化,醫生調整了方,使用了六味地黃湯加行氣活藥的方劑。
隨著治療的進行,患者的癥狀逐漸好轉。手、足麻痹減輕,皮較松弛,關節活靈活,神狀態也有所改善。治療過程中,醫生始終以滋養腎、健脾益氣的原則進行調理。
到1976年9月,患者的狀況有了顯著改善。重增加,神食良好,能夠勝任一般家務勞。皮的也接近正常,斑已全部消失。患者的手指關節活仍不完全靈活,但整狀況已經明顯好轉。
通過對這位患者的治療過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中醫治療皮病的關鍵是調理腎臟功能、改善脾氣虛弱、活散結以治皮。對于這種虛損證的疾病,中醫的綜合調理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總之,本文報道了一例皮病患者的治療過程及療效驗證,證明了中醫治療皮病的可行,并為后續的臨床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