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問題,多發生在青年期,主要出現在面部,會對容貌造影響,降低患者的自信心,甚至影響到日常社。很多痤瘡患者的病是由于火熱引起的。對于這種類型的痤瘡,中醫周德麗老師選擇了兩個方子進行治療。以下是一個病例:雷某,,20歲。初次就診日期:2009年4月13日。主訴:面部痤瘡已有一年多。現病史:患者一年來反復出現面部痤瘡,有膿點,部發紅,不不痛,睡眠差,腰酸,大便1-2天一次,質。曾使用多種護品,但癥狀加重。既往史:月經期延長10-15天,無痛經。過敏史:否認藥和食過敏史。檢:面部可見暗紅紅斑,屑,有白突起的閉合刺,上有膿點,部發紅。舌質紅,苔黃,脈細。中醫診斷:痤瘡(心火熾盛)。西醫診斷:尋常痤瘡。治療原則:清熱解毒,宣肺泄熱,疏肝調經。方藥:五味土茯苓湯合兩地湯加減。紫花地丁15g,公英15g,生地黃10g,蟬蛻10g,七葉一枝花10g,銀花藤15g,土茯苓10g,連翹10g,海螵蛸20g,浙貝母12g,甘草10g,柴胡10g,白芍10g,佛手10g,法半夏10g,枳殼10g,地骨皮10g。配方顆粒,共7劑,每日1劑,水沖服。外用藥:姜黃消痤搽劑(30mL)。囑咐:①一般在月經前1周和月經后1周服藥,連續3個月。②避免食用海產品,修剪指甲,注意手部衛生,前額頭發不宜過長。③盡量在12點之前睡眠。第二次就診(2009年4月21日):服藥7劑后,面部痤瘡暗淡,月經不暢,停藥后恢復,量,無腹痛,大便每天1-2次,舌脈與之前相同。方劑中加淮山藥20g、蓮子20g、仙鶴草15g、太子參10g,繼續服藥7劑。第三次就診(2009年5月7日):服藥后,面部痤瘡暗淡,月經正常,睡眠差。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方劑中減仙鶴草,加酸棗仁10g,繼續服藥15劑。第四次就診(2009年6月8日):服藥后,面部痤瘡暗淡,膿點消失,睡眠改善,大便正常,每天1次。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方劑繼續服藥30劑。外用方:珍珠母15g,土茯苓10g,桔梗15g,白及15g,石膏15g,紅花15g。研磨,與純牛調配外敷于面部。據經驗和會:這種病常見于青年男,臨床表現為皮脂分泌過多,大,分布在前額、雙頰、下頜部以及部、背部、肋部、肩部等,嚴重時會片。西醫常用激素、抗生素、刺溶解劑治療。這個病例中的患者平時明腸胃有熱,又到風邪染,外邪合,邪熱嚴重,,外滯于而導致痤瘡。該患者還存在沖任不調。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宣肺泄熱、涼祛斑散結。五味土茯苓湯能清熱解毒、宣肺泄熱、疏肝調經。兩地湯能滋降火、涼消斑。中醫學認為,疹屬于肺,斑屬于胃,明主管。周德麗教授指出,如果痤瘡深,則可以在五味土茯苓湯中加桃仁、紅花、牡丹皮來增強活作用。由于這種病常常與分泌失調有關,常常出現月經不調。如果月經中夾有塊,可以使用益母草;如果月經淋漓不盡,可以使用茜草、仙鶴草來涼。在病初期,不適合使用面,以防染。等膿點消退,皮平穩后,再適宜使用面治療。在飲食上,應避免食用易過敏的食,如魚蝦等。還要注意手部衛生,不要讓額頭的頭發過長,以免細菌、霉菌、螨蟲染。睡眠時間也不應過晚,因為西醫學認為,容的最佳時間是午夜12點至2點,所以一般建議在晚上12點之前休息。周德麗教授是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長治療脾胃病和腫瘤疾病。他的經驗在這本書中詳細總結,以供讀者參考。這本書通過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余漫話等容,系統而詳實地闡述了周德麗教授的辨證思想、用藥配伍技巧和臨證經驗。書中不僅有診病思路和方劑配藥,還有師承醫案、醫案總結以及老師的評論,結合臨床實踐,方便讀者充分理解周德麗教授的辨病診療經驗和用藥特點。【本文僅作知識分,不構對任何藥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容選自《桂派名老中醫.學卷.周德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梁雪 陳國忠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圖片及文中圖片來源于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