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結腸炎是一種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腸道粘水腫充以及散在腸道深淺不等的潰瘍,通常伴有分泌覆蓋。典型癥狀包括大便帶有膿、粘、腹瀉腹痛,有些患者每天會出現幾十次腹瀉,腹痛難忍。這種疾病類似于腸道的爛掉,病變一個接一個,令人擔憂,甚至易于復發,且有一定的傳概率。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潰瘍結腸炎的發病與熱有關。《素問》中記載“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說明熱會在大腸“蘊結”,導致氣滯瘀,損傷腸道,進而出現腹痛、腹瀉和便等癥狀。所以,治療潰瘍結腸炎的關鍵在于清熱解毒、燥、養。否則,就像西醫一樣只是治療癥狀而無法治本,導致潰瘍容易反復出現。

中醫中有一個名方,是由我國老一輩中醫學家阮先生提出的。該方由白芍、敗醬草、地子、白鮮皮、黃連、元胡、厚樸、莪。將這些藥材煎水服用,每日一劑。其中的黃連有苦寒的特,有清熱、腸胃二經的作用。地子也是苦寒之,有利于清利熱。敗醬草和白鮮皮則有苦寒、燥、清理腸道熱毒的作用。這些苦寒的藥材與有溫中下氣作用的厚樸搭配使用,實現了清熱、解毒、燥、理氣的效果。

實際上,白芍在治療潰瘍結腸炎中起著重要作用。現代藥理學證明,白芍有抗炎作用,可以加速潰瘍面愈合。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白芍的味道平苦、微寒,有養、調營、養肝止痛的效果。在上述方子中,白芍的作用就是“理”。因為潰瘍已經形,出現便意味著瘀滯、氣滯,阻塞在腸道中,損傷經絡。與莪搭配使用,就可以輕松實現理的效果。這樣一來,就能達到“行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的效果。然而,白芍的使用一定要準確,據辨證施治,不同質使用的劑量也會有所不同。

以上容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