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一種心臟功能失調較為嚴重的疾病,治療的效果取決于個質因素和治療的準度。中醫治療心衰時,主要針對心衰的病理特點,除了理瘀和毒熱等問題外,更多的是針對心衰的虛證進行治療。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益氣貫氣復脈、利水化瘀和通心腎等法則。心衰是由于邪毒瘀滯等病理作用,導致心脈的氣虛衰,而出現心悸氣、肢水腫、痹心痛等癥狀。心在五行中屬于火,心衰患者往往有火大衰的特點,因此心衰患者更多地表現為氣不足和衰弱。心臟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君主之,它負責脈的貫氣復脈,在氣循環中與脈相互作用,形循環流注功能系統。中醫治療心衰時,重點關注心衰的病發機理,針對心衰的氣虛損問題,在調理方面注重痰、瘀、風冷和毒熱等邪氣的盛衰因素,據不同病進行辨證施治。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豁痰、溫、化瘀、解毒和通利脈等。對于虛證患者,主要采用益氣、養、生和溫為主要治療方法。對于虛實夾雜的況,需要據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是治標還是治本,或者同時兼顧標本。益氣貫氣復脈、利水化瘀和通心腎法則是中醫治療心衰時常用的方法,可以選用一些中藥材,如人參、五味子、桂枝、桂、黃芪、灸甘草、川芎、當歸、紅花、銀花、赤芍、防已和澤瀉等。總的來說,中醫治療心衰能夠通過調理氣虛損的本問題,針對不同的邪氣因素,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有可能達到控制、減輕甚至恢復心功能的效果。本文章為原創作品,作者為中醫生羅占,由藍玉中醫執業工室調和保健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