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疾病非常注重整觀,而不是僅僅針對癥狀治療。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一則醫案,通過治療小腸來解決心臟病,而這種“不按規矩辦事”的方法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這位病人是一位小學教師,淘氣的學生常常讓心煩意,經常到心慌和心悸。這次來復診。睡眠質量不好,經常出汗。在服用了兩副藥后,的癥狀有所緩解。以前的腳總是冰涼,四季都如此。醫生在的脈搏后說,氣上逆得太厲害了。春天本來就是氣上升的季節,這樣一來,氣就會被帶上來,導致心臟非常不舒服,這就是所謂的“水寒心”。問醫生什麼是水寒心?醫生解釋說,如果勞心過度,心衰火微就會出現心慌、氣晦暗、面發黑等癥狀,這是因為上升所致。如果不調理好的話,就容易患上心臟病。告訴醫生已經患有心臟病。醫生又詢問的大便況,說經常便,大便無力。醫生況開了一副方子,包括附子25克、白20克、紅參20克,這些藥能溫補脾腎氣。脾腎氣的充盈與否對于臟腑的正常運轉、溫煦和化生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醫生還加了龍骨20克、牡蠣20克、芡實30克、竹茹30克,這些藥可以將浮之氣向下收斂。接著,醫生又加了丹參20克、桂枝15克、酸棗仁25克、菖15克,這些藥能通心氣、寧心安神。心與小腸相表里,心脈通暢,需要通過火麻仁30克來潤通小腸,減輕心臟的負擔。醫生曾與一位同行討論火麻仁的藥理作用,這位同行對中藥藥理非常了解。他告訴醫生,最新的藥理研究表明,火麻仁對損的心細胞有修復作用。醫生笑著說,這個作用早在兩千年前的張仲景《傷寒論》中就已經研究出來了,炙甘草湯治療心悸、脈結代,其中就包含了火麻仁。火麻仁不僅能潤腸道,還能潤心脈。它通過潤通小腸來治療心臟病,這就是所謂的“以腑治臟”。醫生在大學時讀過一本很流行的中醫書籍,名為《步中醫之門》,作者是以林教授。在書中,他提到,閱讀葉天士的醫案時發現了一個疑,葉氏在治療中風時,常常在方子中添加火麻仁,而大多數醫生認為,火麻仁能滋息風。教授反復思考,帶著疑問向彭堅教授請教。彭堅教授反問道,你看中風患者是床上臥床的多還是能夠行走的多?當然,大部分中風患者長時間臥床,運能力減退,腸蠕功能也很差,因此大便往往很難排便。所以,火麻仁在方子中的作用就是直接潤腸通便,腸道通暢了,心臟的負擔就減輕了。火麻仁用于治療中風的奧就是在這里。這個結論是通過深了解醫理和臨床實踐得出的。心經有熱,需要通過小便排出外。醫生還加了益母草10克來活利水,使寒之邪不能上逆為害。醫生囑咐病人多腳,晚上適當泡泡腳,以便將濁之氣往下導。醫生治療心臟病非常注重中醫的整觀念。在扶心腎氣的同時,通常會使用龍骨、牡蠣來鎮靜安神,以抑制過度的氣。在通暢心脈的藥中,常用丹參、桂枝、酸棗仁、菖等。由于心臟與小腸、膀胱有著切的關系,小腸不通暢時,濁氣會上泛心竅,膀胱功能不良時,濁水也會上泛心竅。因此,在用藥時需要兼顧潤腸通小便的作用。只有下焦的腸腑和膀胱通暢,心臟才能得到安寧。就像一個國家,邊疆和平,君主就會心舒暢。這位病人后來還復診了幾次,心慌的況基本上消失了,大便也比以前規律了。從這位醫生那里,我們學到了一點非常重要的知識,那就是治療心臟病要從腸腑著手,大便一定要規律通暢。有很多心臟病患者就是在洗手間里發生不良事件的。這篇文章通過一個跟診名師的日記,講述了兩位中醫學生跟隨老師學習的故事。他們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跟師抄方的經歷和老師的言傳教。每天上午他們跟隨老師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藥,或者總結記錄,晚上聽老師講學,生地再現了民間傳統中醫師帶徒的傳教生活。其中既有民間傳統中醫的養生智慧,也有臨床治療的實際案例,還包含了很多民間的偏方。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輕松愉快,還能學到深的醫知識。

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不構對任何藥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需診療,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