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心炎患者的臨床經驗及藥方調整

李某某,一位35歲的患者,在2023年2月24日初診時提出主訴,表示自己有悶、心痛等癥狀已經持續了2年多,并在最近3個月到乏力加重。的病史,患者在2年前因為流住院治療,被診斷為心炎。之后,由于冒、勞累等因素的影響,的癥狀反復發作。近3個月來,患者染了新冠病毒,導致癥狀加重。在口服輔酶Q10、曲他嗪等藥治療下,的癥狀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緩解。目前的癥狀包括間斷悶、痛、乏力、咳嗽、納、眠差、睡困難、小便黃、大便溏4-5次/日。據患者的舌質、苔薄白、脈沉沉細等況,中醫診斷為痹心痛病證型,認為是氣兩虛。初診方藥為益氣養治法。

在2023年3月7日的二診中,患者服藥后咳嗽有所減輕,但仍存在悶、痛、乏力、納差、眠差、大便溏等癥狀。舌質、苔薄白、脈沉細等指標為116/75mmHg。據這些況,醫生對患者的理是在上方基礎上做出一些調整,包括加元胡6g、合歡花30g、訶子20g,去掉知母,太子參改為24g。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患者是一個中年的主要癥狀是悶、心痛已經持續了2年多,加重伴乏力3個月。曾經被診斷為心炎的,癥狀復雜且反復發作。通過舌脈的綜合辨別,可以確定的病證為痹心痛病,辨證結果為氣兩虛。的癥狀,可以推斷可能存在脾虛盛、氣虛下陷的病機。因此,在生脈散的基礎上,醫生聯合使用了參苓白散和升陷湯進行治療。心炎是指心的局限或彌漫的炎病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一般來說,心炎多見于兒和青壯年人群,其發病機制與病毒染有直接關系。心染病毒后,會導致心損傷,從而發擴張病。許多心炎患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可能只表現為心律失常、悶等輕微的心管疾病癥狀。在治療心炎時,補氣、益氣養類的中藥通常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促進心炎患者的康復。方中的太子參能夠益氣健脾,百合可以生津潤肺,山藥、蓮子、白扁豆能夠健脾化、和胃理氣,改善乏力、納、大便溏等脾虛癥狀。同時,聯合使用厚樸花、炒谷芽、焦神曲健脾消食除脹,增強患者的食,改善質。并且還可以使用芡實、訶子溫脾止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使用炙黃芪、桔梗、炒升麻升舉陷,升提宗氣,改善咳嗽、乏力等癥狀。為了防止黃芪等藥過燥,可以使用知母清熱瀉火。此外,還建議患者據大便況適量加,并聯合回心草來寧心安神。在服藥后,患者的癥狀有所減輕,但仍存在痛、納眠差、大便溏等問題。因此,在上述方劑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去掉了知母,增加了太子參、合歡花、訶子的用量,以改善患者的納眠況,并加了元胡以行氣活,改善痛的癥狀。

總之,中醫治療心炎患者需要據患者的癥狀和病機進行個化的調理。在該案例中,醫生通過辨證論治,選用了適合患者的藥方,并在二診中據病的變化進行了調整。這一經驗可以為其他心炎患者的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