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臟疾病中常見的一種,患者常以心慌、心悸為主訴。輕度的心律失常可能沒有特殊的覺,主要表現為規律或不規律的心悸、痛、眩暈、心前區不適、憋悶、氣急、手足發涼。中醫對心律失常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心悸”、“怔忡”等范疇,并與志、痰、風熱、寒邪、氣滯、氣虛等有關。

心悸病雖然病位在心臟,但與五臟相關。比如,虛引起的心過速,患者會出現煩熱、口干、夜煩躁、舌質紅、苔等癥狀,這時可以使用生脈飲和甘麥大棗湯加味進行治療。如果虛合并,可以加用生龍骨、生牡蠣;如果病較重,可以加用朱砂安神丸。例如,有些患者心臟跳不規律,悶、心慌、心悸、心跳,日子過得提心吊膽,他們特別害怕聲音,邊有任何響聲都會讓他們心驚跳。他們睡覺時做夢多,易醒,伴隨心煩意。經檢查發現除了心律不足、心不足、早搏外,還出現頭暈乏力、食不佳、不況。舌頭呈現紅,舌苔薄黃,并帶有瘀點,脈搏細數結代。這種況可以判斷為氣兩虛,并且有瘀的現象。氣兩虛導致心臟失養,心臟跳和工作的規律被打破,所以患者會出現心慌、心悸、悶等癥狀。

針對這種況,中醫的治療思路是滋、益氣溫。可以使用炙甘草、生地黃、麥冬、桂枝、阿膠、黨參、麻子、生姜、丹參、栝樓、薤白、川芎、紅花、清半夏、苦參等藥進行治療。后續治療中,可以據病改方,去除川芎、紅花,并加砂仁、檀香、白、茯苓以健脾胃。這種治療方法既可以滋,又可以益氣溫

此外,川芎、紅花、丹參可以化瘀;瓜蔞和薤白可以寬通;清半夏和生姜可以燥。苦參有通脈之功,可以益心通脈。如果患者除了氣兩虛的況外,還有瘀況,可以配伍化瘀的藥進行治療。如果患者睡眠不好,還可以適當使用安神藥,如柏子仁和酸棗仁。對于心悸、心慌特別明顯的患者,可以加龍骨等藥

中醫治療心律失常的方法和方劑選擇,可以據患者的進行個化的治療,以達到調節心律、恢復心臟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