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疾病主要涉及經期、帶下、妊娠和分娩等方面。其中,痛經是一種常見的病癥,西醫將其分為原發痛經和繼發痛經進行治療。原發痛經指的是在生沒有病變的況下出現的痛經,也被稱為功能痛經,多發生在剛開始月經的未婚或未孕年輕婦上;繼發痛經則指的是生病變所引起的痛經,比如宮異位癥、慢盆腔炎、宮頸粘連狹窄等,多發生在生育期婦上。

中醫方面,中醫學將痛經稱為“痔”,也被稱為“月水來腹痛”、“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最早對這種病癥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帶下經水不利,腹滿痛……”。到了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對這種病癥的病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書中提到:“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以致虛,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可以看出,周期的小腹疼痛是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目前,中醫治療這種病癥主要采用分型治療,例如氣滯瘀、寒凝胞宮、熱蘊結、肝腎虧虛、氣虛弱等,都有良好的療效。然而,這種病因復雜,容易復發,使用上述方法非常復雜。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在臨床上發現可以簡化治療方法,只需抓住虛實寒熱四個關鍵詞。對于大多數一般的痛經,使用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就足夠了。

治療方法主要有兩個方子:平時調理時以溫經湯為主;經前經期調理時以桂枝茯苓丸合當歸芍藥散再加失笑散。桂枝茯苓丸和當歸芍藥散是醫圣張仲景治療婦腹疼痛和癥瘕的有效方劑。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藥五味藥組,用于祛瘀化癥。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澤瀉六味藥組,用于治療痛經肝郁脾虛、郁等病癥。

山西已故名醫趙明銳(我的大學老師)在臨床實踐中多次嘗試,發現不論單獨使用哪一種方劑,都能對婦的月經、妊娠等病癥產生一定的療效,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將這兩種方劑合并使用,既能提高療效,又能廣泛應用于不同病癥的治療范圍。這種復方可以治療由寒凝、滯、行引起的多種婦科病癥。桂枝茯苓丸與當歸芍藥散的合用,使藥效更加完整。方劑中的桂枝可以溫脈,桃仁和牡丹皮可以活化瘀,當歸可以活,川芎可以理氣行,白芍可以調營養。茯苓和澤瀉可以利水滲,白可以補脾助中氣。這種復方能活化瘀,疏通脈,利水滲,補脾助中氣,而不傷正。事實證明,我在早年的臨床實踐中也到,單獨使用某一種方劑總是顯得不夠充分,與其合二為一,效果更好。在治療痛經時,我喜歡加失笑散以獲得更全面的效果(藥黃、五靈脂,功效:活祛瘀,散結鎮痛)。

以這種混合方劑為主,治療痛經寒者加艾葉、小茴香,熱者加牡丹皮、梔子,氣滯者加烏藥、香附,實者加紅藤、藤,虛者加菟子、鹿角霜、阿膠等。基本上,這種治療方法對于痛經等癥狀的治療已經足夠了。下面引用一則醫話和我的病例來說明這一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