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病機學上存在一個做“中氣不足”,中氣指的是府中的氣,包括從自然界吸的清氣和脾胃所轉化的水谷氣,這兩者都是“后天之氣”的主要來源。中氣有升舉臟的功能,人的臟都是懸浮的,它們需要依靠中氣來保持正確的位置。如果中氣不足,除了面黃而缺乏澤、淡或暗、食不振、飯后腹脹等氣虛的表現,患者還可能出現“臟下垂”的典型癥狀。比如子宮下垂、胃下垂等。針對這種況,中醫會采取“補中益氣”的治療原則。補的是脾,益的是肺,脾胃需要同時發力,才能彌補中氣不足的狀況。中府的補中益氣位,是脾肺之氣匯聚的地方,按位的補中益氣效果最佳。取要點:中府位于前壁的外上方,云門下方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中府比較難找,取時雙手叉腰站直,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是云門,由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即是中府。如果是男頭外側旁開兩橫指,往上直推三條肋骨即是中府。如果你覺自己的臟明顯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有一種往下墜的覺,那麼可以按中府來補中益氣,按手法非常簡單。來說,就是用對側拇指或食指、中指放在位上,稍微用力按,以微覺酸麻為度,每次按10~15分鐘,每天可以進行多次,兩側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