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免疫小板減癥(ITP)是一種在系統中相對常見的出疾病,約占所有出疾病總數的30%。這種疾病通常是由自免疫功能異常引起的,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小板計數減、骨髓細胞發育障礙、皮下出以及臟出等癥狀。雖然ITP的發病原因機理目前尚不明確,但中醫和西醫對其治療方法仍在不斷地討論和探索中。在現代醫學中,治療ITP首選的是糖皮質激素,但這種治療方法存在副作用多、病反復以及患者產生激素依賴等問題。

中醫認為紫癜病的發生與脈及臟的病變切相關,可以歸結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緒不穩等部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發疾病,同時也可能是外部邪氣侵襲導致損而出。這種疾病涉及肝、脾、腎三臟并與之切相關。其病理機制主要是熱、邪、虛、瘀,以虛為本,邪實為標,總上屬于本虛標實的證候。中醫強調整觀念和辨證論治,這一理念貫穿于中醫藥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張景岳在《景岳全書·證》中將治療證的原則總結為“治火、治氣、治”。唐榮川在《證論》中提出了“止、消、寧、補”治的四種方法。基于ITP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中醫結合臨床辨證將紫癜病大致分為熱妄行、虛火旺、氣不攝、瘀阻絡四種類型。現代醫家針對ITP的急和慢分期不同,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通過急期采用涼的方法,緩解期則采用健脾益腎補肝的方法,最終達到活化瘀寧的效果。

中醫治療ITP的優勢在于將辨證論治思想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而中藥因其藥效緩和、療效穩定、毒副作用小,更加適合長期應用于小板減癥的治療。許多患者經過中藥治療甚至可以得到長期改善或痊愈。大量研究發現,使用中藥聯合激素治療ITP的效果優于單獨使用激素治療,中藥在改善患者乏力、頭暈、出等臨床癥狀方面效果更佳,同時通過調節T淋細胞亞群的功能來提升小板水平,另外還能減輕激素引起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