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養生的核心理念是悉心聆聽的呼喚,注重調理人的整狀態。與西醫不同,中醫不僅僅是為了治療疾病,更是追求人的平衡,與疾病和諧共。中藥的藥效因品質而異,最上品的藥材被定義為“養命”。因此,真正對有益的藥是那些有滋養生命和呵護健康作用的藥。
在中醫治病養生的理念下,強調的是聽懂的語言。即使在無力表達的時候,也要助其一臂之力,使其充分展現的狀況。中醫的理論眾多,最為悉的是溫補學派,如善用地的張景岳和“補中益氣丸”的創始人李東垣。然而,中醫還有另一派別——“攻邪派”,代表人是金元時期名醫張子和。他提出了通過發汗、引吐、瀉下的方式來治病。他認為很多疾病的病源并非來自,而是來自外界。對于這些病源導致的疾病,應該及時將其排出外。他據邪氣所在的不同部位,因勢利導,借助的自然規律來祛邪外出:病在表的,用發汗法;病位在上,由風痰宿食引起的,用吐法;病在下部,用下法。通過出汗、嘔吐、腹瀉的方式,能夠把話說完,邪氣得以祛除,自然會恢復健康。雖然使用的是攻邪的藥而非補藥,但效果與服用補藥是一樣的。中醫所說的“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就是指通過藥的幫助,讓自我調節達到平衡。
除了通過攻邪的方法,中醫還采用其他方法來治療疾病。比如,對于那些不紅不腫的瘡瘍,中醫會判斷是因為正氣不足,無法將的毒氣托出。此時,中醫會使用“膿散”等方劑,通過扶助正氣、養等手段,激發的自功能,將膿毒出來。這種方法實際上是讓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功能,因勢利導地順應規律進行治療。
中醫的治療方法更趨向于“自然療法”,這不僅因為中藥是純天然的,更因為中醫治病養生注重的是順應的自然規律。中醫的理論和實踐都強調的語言和表達,通過觀察和理解的癥狀和反應,判斷出疾病的病因和病位,然后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治療。這種方法不僅關注疾病的癥狀,更關注的整狀況,以恢復的平衡和健康為目標。因此,中醫的治療方法更加全面、深,能夠達到治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