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不均,導致上半火氣旺盛,出現口、心煩躁等癥狀;而下半則常覺寒冷,出現老寒、拉肚子、痛經等問題。一位患者就遇到了這樣的況,平時焦躁不安,特別喜歡吃冷飲,但每次來月經時,的肚子會疼痛并到發涼,疼痛程度嚴重時甚至會面蒼白,出冷汗,只能通過吃止疼藥來緩解癥狀。

曾經求助于醫生,醫生開了一些活化瘀的藥,如桃仁、紅花、益母草、當歸等,使用后疼痛有所緩解,但問題會反復出現,下次月經來臨時疼痛依然存在。了解況后,我給開了一個方子:

- 梔子、生地:清除上焦的火氣。

- 附子、小茴香、紫石英:溫暖下焦的寒冷。

- 柴胡:升發肝氣,引導腎水,緩解心火。

- 川牛膝:引導心火下行,緩解腎寒。

- 當歸尾、延胡索:化瘀止痛,調理環境。

這個方子的思路其實就是通過引火下行,促進寒熱對流的方法。中醫認為,人部環境的運行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就像自然界中火往上燒,水向下流一樣,人也需要讓水往上流,火往下移來保持下焦寒邪不重。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依靠肝氣的升發。許多時候,不規律的飲食或者心浮氣躁都會影響心氣的下行,無法于腎。

當然,以上方子只是基礎的治療方法,如果你還有脾胃積滯、痰熱等問題,就需要況進行辯證加減,除了疏肝以外,還需要健脾和祛積滯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