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誠順和中醫門診部名老中醫張亞西教授的診室接診了多名拉肚子(腹瀉)的患者。其中,昨天下午,一位30多歲的患者向張亞西教授訴說自己已經患有腹瀉3年多,每天都要上3-4次廁所,平時腹痛不是很明顯,但一旦疼起來就肯定要拉肚子,每次都有拉不干凈的覺,腹痛也沒有減輕,大便帶有白還表示自己即將參加考試,有些張,擔心腹瀉會影響考試。去年,在進考場前突然到肚子疼,想上廁所,結果就開始腹瀉,導致沒能順利考試;還有一次是因為和丈夫吵架,突然發現自己肚子有一點疼,然后也是腹瀉收場。張教授觀察到晦暗、腹脹滿、口干但不愿意喝水、舌頭暗紅、舌苔白膩,診斷出患者是由于肝郁脾虛導致的腹瀉。張亞西教授介紹說,腹瀉的原因可以分為四種,分別是:脾虛腹瀉、肝郁腹瀉、寒腹瀉以及熱腹瀉。今天,我們重點討論肝郁脾虛導致的腹瀉。

肝郁脾虛是腹瀉中的一種證型,主要表現為在緒波況下患者會突然腹瀉,排便開始時型,但只有一小部分型,接下來的排便都是不型的,或者更嚴重的況是水樣的。張亞西教授解釋:當肝氣過于急躁時,通過平靜客觀地思考,肝氣很快就會緩和下來;而當脾思慮過度導致氣結時,肝氣就會激而急躁。因此,肝和脾相互制約又相互依賴。當一個人的肝氣不暢時,疏泄能力就會下降。脾胃失去了肝氣的幫助,就像失去了伴一樣,變得遲鈍(如納呆),沒有力工作。這種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的狀態,我們稱之為“肝郁脾虛”。肝火旺者通常伴有脾虛正常人舌頭淡紅、舌苔薄白,而肝火旺的人則往往舌頭發紅,舌苔黃或黃膩。此外,他們也容易出現尿黃、口臭等癥狀。許多肝火旺的患者也容易出現一些脾虛癥狀,比如淡口、不想吃飯等,即中醫所說的“納呆”,舌頭淡或帶有齒印,舌苔白或白膩。肝與脾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肝病往往會引起脾功能不好,因此在治療肝病的過程中,健脾非常重要。中醫有句諺語,“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經典理論之一。

張亞西教授指出,肝郁脾虛患者應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注意調節緒,保持樂觀的心態,謹防風寒邪侵襲。飲食要清淡、富含營養、易于消化的食為主,可以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吸收的食,如山楂、山藥、蓮子、扁豆、芡實等。避免進食生冷、不潔食,以及忌食難以消化或通便潤腸的食。對于肝郁脾虛,調理時應以健脾疏肝為主。調節緒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放松心,緩解張、焦慮等緒。因為心好,肝氣才能得到疏泄,對脾的正常運化水谷華也有促進作用。此外,要注意保護脾胃,食生冷、寒涼、甘、厚膩的食,三餐也要有規律,這樣有利于脾的正常工作。適當的運也是必要的,雖然肝郁脾虛的人不適合劇烈運,但也需要適當的運,如慢跑、散步等,運時避免大量出汗,因為大量出汗會損傷津。至于飲食調理,不有疏肝健脾的功效,如佛手、香櫞、陳皮、山藥、玫瑰花、麥芽、山楂等。張教授推薦了一款居家調肝理脾的湯水(1人量):麥芽20克、茯苓15克、白15克、新鮮薄荷15克,豬瘦150克。將食材洗干凈,豬瘦先飛水去腥,然后將麥芽、茯苓、白等放煲45分鐘,再將新鮮薄荷放煲10分鐘,即可食用。這款湯水不僅能疏肝解郁,還有益氣健脾的功效。此外,中藥調理也是不錯的選擇,如痛瀉要方、柴胡疏肝散、參苓白散、人參健脾丸等。但由于個人癥狀不同,適用的藥方也不同,因此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最后,張亞西教授提醒,如果患上肝郁脾虛,就要疏肝健脾,這樣才能擁有好心和好胃口。治療肝郁脾虛不僅能緩解腹瀉,對患者還有助于祛斑。黃褐斑是一種發生在面部的素沉著病,中醫認為,多為肝郁脾虛、肝腎不足所致,因此在治療時應補益肝腎,疏肝健脾。張教授推薦了多種藥膳食療方,朋友可據個人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希大家都能擁有好胃口和好心,祝大家好運。

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您的支持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