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能注意到一個現象,天氣漸漸轉涼之后,病人的數量也開始明顯增多。這些病人中,很多人都患有輕微的冒,然而很多人對此并不重視。這是因為冒這種疾病已經被廣告宣傳得滿天飛,針對冒的中藥已經被推銷得滿城風雨。從抗病毒藥到治療冒的藍消炎片、藍口服,再到清熱口服、咽疼痛時喝冬凌草糖漿以及咳嗽時喝川貝糖漿等等,這些常見的中藥產品充斥著中藥的療效。這給中醫藥學套上了一個無名的罪名。然而,我們必須問一問這些廣告藥背后的中醫思維究竟是怎樣的?那些開出這些藥的醫生們,你們真正了解冒的病因嗎?你們在默默地殺人,卻不知道原因,因為對于冒的醫學原理缺乏了解,一個微不足道的冒可能演變嚴重的疾病,并非危言聳聽。我們最常見的冒竟然變了最難治的病了。

大多數冒都是由涼引起的,例如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無汗惡寒、發熱、酸痛等癥狀。我們可以選擇使用解表散寒的中藥,或者像我經常開的葛湯、柴胡類、姜湯類、麻黃湯,或者大青龍湯等。這些藥能夠稍微出點汗,從而解決部分患者的癥狀。當然,對于質較弱、易外邪的患者,絕對不能使用清熱解毒類的藥,如地藍口服,因為這些患者的正氣已經不足。對于這類患者,常見的中藥有麻附辛湯、白通湯,或者真武湯等可以解決一部分患者的癥狀。

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患者咽疼痛,一定是上火了嗎?患者經常會服用清熱解毒類的中藥,一部分患者在服藥后嗓子不再疼痛,但卻出現咳嗽,而另一部分患者則嗓子不再疼痛,卻出現哮等癥狀。這就像我們的呼吸道就像一個冒煙的煙囪,人需要保持相對平衡的溫,如果表被寒邪束縛,的熱就會朝上沖,因為火是往上走的。幾天過后,嗓子就會到煙熏嚴重,難道不會疼嗎?這個時候,我們是應該用瀉火藥還是用解表寒的藥呢?醫圣張仲景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先解表,先解決外在的表證,人才能恢復正常狀態。

因此,中醫治療的大多數疾病都是在糾正別人治錯的問題,或者是在理溫病用寒藥、寒病用熱藥、分不清、寒熱用反了等問題。這難道不是事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