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并有“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也提出“養生要以脾胃為先”的觀點,并將脾胃稱為的基礎和軸心,可見其重要

脾臟有運化食中的營養質和輸布水以及統攝的作用,而胃部則是人最大的消化。一旦脾胃功能不好,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氣不和等況,從而導致臉差、差、皮差等問題。

脾胃疾病的辨證用藥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脾胃虛寒證:常由于過食生冷食、腎虛導致。臨床表現為腹脹,食量減,腹痛喜溫喜按,口中有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困重,或全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苔淡胖,苔白而,脈沉遲無力。可以使用參苓白散、人參健脾丸來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胃脹惡心、腹痛便溏等癥狀,以及補中益氣丸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食腹脹、久瀉、、子宮垂等癥狀。

2、脾胃氣虛:常表現為神疲憊、全乏力,對食不興趣,或拒食,伴有消瘦,面蒼白,大便溏薄或夾有食殘渣,舌質淡、苔白,脈細弱。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散來治療。

3、虛火旺:常表現為午后熱,或夜間發熱,發熱時不喜近,手足心發熱,或全骨頭發熱,伴有心煩、寐、多夢、面頰紅、盜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尿黃,舌質干紅或有裂紋,無苔或苔,脈細數。有時伴有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疼痛,以及頭暈、腰酸乏力等癥狀。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玉煎等藥來進行治療。

4、困脾:常表現為脘腹脹滿,悶不舒,惡心納呆,口干不想喝水或喝水量不多,口中有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便,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脘部有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同時伴有口干口苦,飲,口中有甜味和粘濁,食用甜食后會有酸水冒出來,食減退、惡心,沉重、肢乏力,脘部灼熱疼痛,嘈雜泛酸等癥狀。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葛芩連湯等進行治療。

總之,脾胃在中醫學中的重要不容忽視,不良的脾胃功能會引發各種不適和疾病。針對不同的脾胃疾病,中醫有相應的辨證用藥來調理脾胃,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