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上熱下寒已為男的常見問題。上熱表現為口腔潰瘍、咽腫痛、心煩氣躁、角起泡、臉上冒痘等,而下寒則表現為手腳冰涼、大便不形、小腹冷痛、男尿頻、小便清長、房事不如意、痛經、月經不調等。這些問題的源在于中焦堵塞,導致脾胃無法順暢運轉。心位于上半,腎位于下半,心火需要下行與腎水融,從而溫補腎。然而,由于中焦堵塞,心火無法下行,導致各種上火癥狀的出現;同時,腎水無法得到心火的溫暖,導致腎虧虛,出現下寒癥狀。在這種況下,使用溫會加重上火癥狀,而使用清熱藥則會損耗腎,導致下半更加寒冷。因此,最好的治療方法是疏通脾胃,讓心腎融,水火既濟,從而恢復全平衡。

我在臨床上常用的一個底方包括炙甘草、黃芩、干姜、半夏、大棗和黃連。盡管藥種類不多,但作用全面。要疏通中焦,首先需要健脾。因此,我使用炙甘草和大棗來健脾益氣。脾虛會導致痰,痰阻滯。因此,我使用半夏來燥化痰,使用黃連來降低心火,并將火引導到腎中溫補腎,使用黃芩來清除肺火。干姜的作用包括補充脾胃氣、防止清火藥的苦寒質,以及幫助半夏燥化痰。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來自陜西的45歲患者,他是務農的。他幾乎有上熱下寒的所有癥狀,已經持續了十年之久。他在頭條上找到我,詢問治療的可能和費用。我給他開了半個月的藥量,據他的況,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炒梔子和人參以補充元氣,并加強了清火解毒的力度。他吃完藥之后告訴我,潰瘍好了,手腳和腰部變得溫暖,尿意減,大便也變得正常。他問我是否還需要繼續服用藥,我告訴他,如果經濟允許,可以再鞏固一個療程,如果困難的話,可以給他開兩種中藥,然后堅持一段時間進行調整觀察。中醫治療疾病時,除了運用高超的醫為患者解決病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醫者仁心的良知,盡量為患者節省開支,這也是我一貫的行醫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