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醫小方子治療坐骨神經痛的實用和原理

中醫療法在治療各種疼痛癥狀方面有著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其中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肢疼痛病癥。今天,我想分一種我一直看重的小方子,以幫助患有坐骨神經痛的讀者朋友們。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小方子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因為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不良后果。

這個小方子的組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棗、黃芪、當歸、川牛膝、獨活。首先,我要聲明,這個方子并非我自己的創造,而是我在學習中醫痹癥治療經驗時,從一本小冊子上看到的。它的創制者是湖北的一位中醫前輩。我看到這個小方子后,深其合理和實用,曾多次與同行和業界朋友分,他們都認為這個小方子非常有道理。

那麼,這個小方子能夠治療什麼病呢?它適用于坐骨神經痛,屬于氣虧虛、寒阻滯型的證候。讓我給你講一個患者案例來說明。有一位男士自述一個多月前因寒導致右側部脹痛,并牽涉到右側下肢。靜臥時疼痛減輕,但一走路就到劇痛。他經過多種藥治療后發現無效,只能求助于中醫。中醫刻診后發現,他的脈象細弱,舌苔白而薄潤,舌質淡紅,邊緣有齒痕,自覺全乏力。醫師便給他開了這個方子,并囑咐他在服用后務必上床蓋被子,取微汗,并注意保暖。結果,患者在服用一劑后上床蓋被,不久就到微汗出現,當天晚上睡得很好,第二天早上起床時疼痛明顯減輕。他非常高興,并繼續服用了三劑,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恢復正常。最后,他又服用了五劑以鞏固療效。

那麼,這個小方子的原理是什麼呢?實際上,這個配伍基于張仲景的桂枝湯進行了改良。桂枝湯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的一個小方子,其中的組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這是一種解表散寒、調和營衛的配伍。在此基礎上,前文所述的配伍加了當歸、川牛膝、黃芪、獨活四味藥。其中,當歸養,黃芪補氣,而且用量較大,獨活祛風除,川牛膝通絡化瘀止痛。桂枝湯是基礎,而這四味藥是錦上添花之。為什麼要這樣使用呢?還是那句話,一切從辨證的角度出發。醫案中的患者脈細,苔薄白,舌質淡紅,說明他的氣虧虛。而舌質水潤則說明有邪存在。全乏力、舌邊有齒痕則暗示脾虛。脾虛導致衛氣乏源,所以在寒邪時,他會出現坐骨神經痛。這意味著冬天的寒之邪阻滯了他的經脈,導致氣不通而產生疼痛。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患者本正氣不足,氣不充盈。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散寒、補氣,特別是補充的氣,作為抵的基礎質。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獨活、川牛膝、黃芪、當歸需要這樣搭配了。

我之前提到過,桂枝、白芍、生姜、大棗是用于解表散寒、溫通經脈的。獨活用于祛風除。黃芪和當歸則是補氣、扶正的藥。特別是黃芪,其補益脾肺之氣力道很強,可以改善患者衛氣虛、易況。川牛膝擅長通絡止痛,治標。形象地說,這個方子通過散寒、補氣、通經絡的方法,為坐骨神經補充氣。你看,這個原理并不復雜吧?

我將這個原理寫出來,供您參考。再次強調,準確的辨證十分重要。如果你的質屬于盛,舌紅苔黃,脈象弦實,甚至在疼痛的同時有熱,那麼你必須謹慎使用這個配伍。因此,你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借鑒。事實上,在冬天,年紀較大的人因寒而引發坐骨神經痛的況并不見。我想說的是,在應對這類疾病時,中醫的傳統療法仍然有實用價值。因為我們中國人的質決定了我們容易寒冷并出現肢疼痛。在這方面,我們的基因經過千百年而未曾改變。因此,中醫在應對這類況時仍然有實用價值。

好了,我就說到這里吧,希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