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上充斥著大量關于中西醫優劣對比的爭論,甚至有人質疑中醫的作用。然而,在中醫到攻擊之際,中醫界卻出現了學院派和民間派中醫之間的互相攻擊,這種口水戰更加激烈,用語也更加刻薄,似乎認為普通的中醫都是庸醫,只有自己是真正的明醫。然而,我們需要反思這樣的爭論是否有意義。

首先,學院派中醫和民間派中醫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古代,太醫院的中醫、秀才文人學醫屬于學院派,而民間草醫、走方醫屬于民間派。然而,二者之間是不斷轉化的,民間醫生有名了就有可能被選進太醫院,皇帝也會四征集民間好醫生充實太醫院。太醫院的醫生也會流落民間,并且代代相傳,為民間的名醫。同時,由皇家編著的醫書為大多數民間中醫的醫學教科書。在現代,許多學院派的名醫也是從民間醫生中嶄頭角,進為教授。而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中,也有很多本就是民間傳承或民間拜師,個人開業的也不。在這種背景下,進一步將學院派和民間派分為兩個陣營互相攻擊,是否有意義呢?

其次,一個人的醫學水平并不取決于其學院派或民間派的出。無論是學院派還是民間派,都存在優秀和平庸之人。一個人的醫學水平更多的取決于個人的天賦和求學態度。醫學是一門終學習的職業,即使是學院派的醫生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而民間傳承的中醫世家也常常選擇進中醫學院深造。因此,將學院派和民間派區分開來,用高低水平來評判,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有可能別有用心。我們不應再繼續進行這樣的口水戰。

第三,學討論可以互相提高,但人攻擊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一個觀點有理有據,邏輯嚴,無論其提出者是學院派還是民間派,我們都應該予以認可。相反,如果一個觀點是錯誤的,即使提出者是張仲景的九十八代玄孫,他人也有權利提出反對意見。將學院派和民間派作為攻擊他人的工是不可取的。僅憑憤世嫉俗的發泄并不能推中醫的發展,也不會得到他人的真正尊重。

第四,我們不應一概否定教材的作用。實際上,很多被奉為經典的中醫著作在當時就是教材。教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不能將其一概抹殺。中醫著作繁多,如果沒有教材,不同的著作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語,給流討論帶來障礙。而教材至能夠使我們在討論時使用一些相對明確的名詞,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最后,中醫學院畢業生不能立即獨立看病,并不是中醫教育的問題。事實上,醫學本就不是讓學生一畢業就能獨立看病的。西醫也是如此,本科剛畢業的醫生也需要通過實習和考試,經過幾年的轉才能備獨立理病人的能力。中醫的師承教育也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而現代人們可以在網上輕易獲取基本醫療知識,即使是中醫,也需要了解西醫的基本知識,如解剖、生理、藥理和常見疾病等。因此,不能要求剛上完四年課的中醫立刻備完整的看病能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

綜上所述,挑起學院派和民間派之爭是毫無意義的,只會浪費時間和口舌,混淆視聽,讓無知者蒙混過關。這樣的爭論只會損害中醫的聲譽和醫患關系。我們不應再繼續這樣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