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了,我們都知道要穿多點服保暖。天氣變熱了,我們也知道要穿清涼的來降溫。在中醫學中,寒熱是非常重要的辯證要點,它們對應著八綱中的“表里寒熱虛實”,即寒為,熱為。《索問·至真要大論》中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兩者的治療方法正好相反。

中醫治療疾病一直注重辨證論治,即通過、聞、問、切的方式來診斷。古人將問診的經驗總結為《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腹,七聾八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這樣就可以了解病人的癥狀,進而進行治療。

那麼,如何辨別寒熱呢?它們又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通過問診(主觀覺)來判斷。寒癥(虛)的癥狀包括:手腳冰涼,怕冷,穿服都不能緩解;流清鼻涕,咳白痰;小便清長,大便稀呈水樣;口淡不,喜熱飲。而熱癥(虛)的癥狀包括:怕熱,手腳發熱;流黃鼻涕,咳黃痰;睡覺出盜汗,熱;小便黃赤,大便干結便;尿道或有灼熱;口,平常喜歡喝冷飲。

其次是通過診來判斷。除了前面提到的癥狀外,診也是鑒別寒熱的一種方法。虛(寒)的癥狀包括:面蒼白,暗淡;舌白苔白;格比較安靜,不虛(熱)的癥狀包括:面紅,鮮紅;舌紅苔或苔黃;格較外向,喜靜。

最后是通過看舌頭來辨認。如何通過舌頭判斷自己是寒還是熱?其實很簡單,關鍵是要看舌質。舌質就是舌頭的質,它代表了你質的本。如果舌質紅,那就是熱的顯著標志。相對應來說,如果舌頭質地不紅,而是偏淡、偏、偏白,則偏虛寒。中醫認為,正常人平衡狀態,寒熱的產生是由于人失調所致。因此,調平是中醫防治疾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分別采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方法進行治療。

對于寒癥質的人,中醫常常采用溫、熱的中藥進行治療,這類藥大多有溫中、助、散寒等作用。例如干姜、附子、桂、桂枝、當歸、陳皮等都屬于溫熱的藥。以附子和干姜為例,它們對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寒癥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而對于熱癥質的人,則多采用涼、寒的中藥進行治療,這類藥大多有清熱、滋、瀉火等作用。例如黃芩、板藍、桑葉、花、石膏、知母、丹皮、石決明、鉤藤等都屬于寒涼的藥。以黃芩和板藍為例,它們對于發熱口、咽痛等熱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辨明寒熱非常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據自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寒熱食有一個特征:味苦、味酸的食大多寒,而味辛、味甜的食大多熱。以水果為例,寒癥質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溫的水果,而熱癥質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涼的水果。寒涼的水果包括西瓜、香蕉、梨、奇異果、火龍果、枇杷、甘蔗、柿子、桑椹、橙、荸薺、獼猴桃、柚子等;溫熱的水果包括荔枝、龍眼、榴蓮、楊梅、桃、橘、櫻桃、杏、桂圓等。

同樣,食也可以分為寒涼和溫熱。寒涼包括鴨、鯽魚、、鱉、海參、螃蟹、豆腐、綠豆、蘿卜、冬瓜、苦瓜、黃瓜、木耳、青菜、蓮藕、綠茶等;溫熱包括羊、牛、鹿、黃鱔、蝦、刀豆、韭菜、辣椒、姜、茴香、核桃、栗子、紅茶等。

總之,了解自己的況,據中醫的原則辨別寒熱,并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對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希以上的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